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灌云县检察院:不断探索“检察院+”司法救助机制
2023-02-03 20:1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2月3日连云港讯 近年来,灌云县检察院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探索健全“检察院+”多元司法救助机制:多方协调,搭建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精准帮扶,打造体现被害人不同特点的个性化、差异化救助体系;长效救助,帮助增强司法救助人群的内生动力和自我造血能力 ……2016年以来,共为建档立卡的低收入户、未成年人、残疾人、涉军家属等212名贫困救助对象发放司法救助金235.6万元,开展包括减免医疗费用、提供红十字会临时救助金、减免学杂费、解决低保待遇、扶持办厂等内容的综合救助,位居全省基层检察机关前列。

大数据织密救助网

每次,张巧儿回到位于灌云县南岗镇的娘家,看着患有严重脑梗的父亲和身患唐氏综合征的兄长,母亲忙碌的身影就让她忍不住落下眼泪。2021年2月10日,母亲茆某不幸被村邻孔某骑电动自行车撞成重伤,昏迷不醒,前后花去抢救费、治疗费、护理费30万元。

该案在审查起诉期间,刑事检察部门发现该案被害人可能符合司法救助条件,便将救助线索移送控申检察部门审查办理。

控申检察部门启用“司法救助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平台,对被害人家庭情况进行查询识别。经查被害人茆某丈夫患有脑梗塞,为肢体二级残疾,儿子患有唐氏综合征,为智力二级残疾,生活均不能自理,二人为低保户。

茆某家庭系农村边缘易致贫户,符合司法救助条件,该院积极启动“四快”机制,指导从快办理相关手续。同时,向市院提请了联合救助申请,两级检察院共发放救助金13万元,并依托“1+20+ N”多元救助机制, 发出“社会救助建议函”,县乡村振兴局将被害人全家三口纳入边缘易致贫户管理,并启动当地政策性防贫保险程序,由太平洋保险公司救助被害人3万元;县民政局为茆某办理了建档立卡低保户手续,享受额度内最高低保金;县残联为茆某办理残疾证,并免费为其丈夫配备轮椅;县司法局指派经验丰富的律师为茆某提供法律援助,最终促成和解,犯罪嫌疑人近亲属同意对被害人分期赔偿。

怎样让每个“张巧儿”都及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司法救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实体化工作平台”是灌云县检察院开展司法救助的平台。2020年,该院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建立“司法救助实体化工作平台”,该平台首期集成全县扶贫、民政、残联、军务等四个部门信息共135216条,上述数据每月更新一次。检察机关对司法救助案件线索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并联合回访,相关部门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同步开展监测和帮扶,对农村低收入人开展分类帮扶,真正做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和智慧救助。

分类施策精准救助

戴上3.2万元的助听器,在一企业上班的聋哑残疾人蒋某感觉重获新生。2016年,作为家中顶梁柱的老婆在一场车祸中撒手人寰,瞬间让这个低收入家庭陷入绝望,自己打工无门,两个年幼的女儿嗷嗷待哺,是灌云县检察院的检察官及时申请了6万元司法救助金,并协调当地残联免费配了助听器,还帮忙找了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

因该案在解决司法领域所面临的贫困问题具有典型意义,而被省院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十大维护残疾人权益案”,被市委政法委评为“十大执法司法典型案例”。

司法救助,一头连着百姓疾苦,一头系着司法温情。救助工作必须要依托职能,积极创新司法救助工作机制,提升救助实效。

2018年,院党组作出争创全国文明接待室的决定,并将市委政法委授予的“连心桥随岗学习基地”群众工作室作为新型专业化办案组织建设的创新举措,专门负责司法救助及扶贫攻坚工作,积极投身司法救助扶危济困实践和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大局。

近年来,该院秉持“一次”救济、“终生”关怀的价值指引,积极探索促进多元主体联合救助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功能。据了解,该院根据办理蒋某司法救助案件中探索的联合救助经验,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法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其他司法机关的大力支持。先后与县民政、教育、残联、卫计委、红十字会等10个单位联合会签了《关于建立国家司法救助与其他救助衔接机制的意见》,积极促进多元精准帮扶;与县扶贫办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国家司法救助和脱贫攻坚衔接机制的实施办法》,对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工作流程、协作配合予以规制,并出台《司法救助案件快速办理工作办法》《司法救助资金分类量化标准实施细则(试行)》,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救急难、托底线的部门职能作用,为救助对象提供多元精准帮扶,打造体现被害人不同特点的个性化、差异化、长效化救助体系。

探索长效救助机制

“我今年36了,能建立家庭农场和自己的藕粉加工,年收入20多万,离不开灌云县检察院的帮助。”家庭农场主小乔由衷地说。

2017年,他的家庭因一场突发刑事案件产生变故,剩下他和年幼的弟弟两人相依为命。

案件移送到该院后,该院第一时间对其开展了司法救助,主动为其申领了1.5万元的司法救助金,还为小乔以后的生计出谋划策。该院根据镇里藕塘较多的优势,协调镇村为小乔流转了100余亩土地,帮助申请成立藕虾混养家庭农场,后在检察机关和与县农商行的共同帮助下,小乔获得了15万元的低息司法救助贷款,增开了藕粉加工厂,不仅摆脱了困境,还带动了周边1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为其他被救助对象树立了自立自强的榜样。

该院针对工作实践中发现的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之间存在缺乏相互兼容的救助程序、救助范围,难以满足被救助对象多元化救助需求等问题,向县委政法委报送《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司法救助与多元社会救助衔接机制的请示》,请求明确救助范围分工,制定具体工作办法,确保程序顺畅统一,使司法救助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县委政法委将司法救助工作列为当年“政法十件实事”之一,联合全县20家单位会签《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司法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衔接机制助推乡村振兴的意见》规范性文件,建立“1+20+N”多元社会救助机制,构建起全县立体综合救助体系,把检察机关的“独角戏”变为多方参与的“大合唱”,在全省尚属首例。

同时,该院积极推进“造血式”救助。为创新开展“司法救助+产业扶持”,2022年4月12日,经与县财政局、县农商行反复磋商,联合发文《灌云县“司法救助贷”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专为司法救助对象量身定制扶持贷款产品,助力解决因案致贫者自主创业贷款难题,积极打造“政府+检察+金融”司法救助普惠产品,主动将自身工作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目前,已接收咨询申请4人,成功授信1人,在考察1人。

随着司法救助案件逐渐增多,每年有限的司法救助金就显得“捉襟见肘”。为此,该院又与爱心企业和县慈善总会协作,成立“红枫桥”司法救助慈善基金,首期获爱心企业捐赠20万元,有效扩大了司法救助资金池。

2022年1月,该院被最高检评定为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制定的《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指引》在全市检察机关推广,司法救助“灌云经验”多次在全省检察机关交流,办理的司法救助案件获评最高检省市院典型案例5件次。“连心桥随岗学习基地”群众工作室被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评为第六批“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徐云刚 王怀诗)

标签:司法救助;救助工作;救助衔接机制
责编:季昱希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