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27日连云港讯 “通过‘三资’清理,清出了风清正气、清出了经济效益、清出了崭新气象。”这是村民王保翔最深的感受。今年以来,王保翔所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镇开展了“三资”清理,已经累计纠正不合理合同186份,清理侵占资产项目数21项,清收土地面积1836.16亩,不仅为村级事务规范管理扫清了障碍,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了积累。
让陈年旧账成为“明白账”
农村“三资”问题,历来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往往也是矛盾较为集中的“雷区”。为了解决多年来纠缠不清的村庄历史遗留难题,四队镇将“三资”清理列为年度基层党建重点任务,向长期以来不想管、不愿管、不敢管的三资“老大难”问题开刀。专门召开“三资”工作会议,制定《四队镇规范村级资产资源清收方案》,镇村逐级建立工作专班,抽调精干力量,成立资产资源实地核查组、合同票据比对组、财务清查组、清收清缴组和督查组五个工作组,立规在前、高位推动,调动全镇资源、集中力量攻坚,形成党委抓落实,村支部抓一线、部门抓指导的责任体系。为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针对农村“三资”问题牵涉面广、敏感复杂的特点,从清产核资入手,按照“调查摸底、个人申报、镇村核实、签字确认、公示公开”的流程,坚持下足“绣花”功夫,从清查账目入手,逐年、逐户、逐个地块,对近年来的集体土地承包合同、集体资产租赁合同,拖欠集体承包费、租赁费,集体闲置资产资源等进行全面清查摸底,把情况摸清楚、把底数掌握准,建立起资产清收、资源清收、资金清收、合同比对、综合资料五本台账,由镇、村党组织、相关责任人三方签字确认,确保把情况摸清楚、把底数掌握准、让群众心里明,里里外外一本“明白账”。
清除违规合同挖掘潜力
面对镇、村客观现状,四队镇过去不少无法耕种的河堤马道、洼地、废沟废塘,以每亩几百元甚至几十元的价格,大面积发包,合同一签10年甚至20年、30年,租金一次性收完,也一次性用完,变相变卖了集体资源。随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开发,土地流转价格平均涨到了近千元,收回低价发包土地、合理确定发包价格成为群众共同诉求。针对发包合同有失公允、收益偏低问题,四队镇实行合同票据比对组、财务清查组、督查组梯次推进,摸清底数、全面清查,逐村排查、逐件过筛,开展“地毯式”排查认定,全镇共清理不规范合同186件,其中认定阴阳合同41件、显示公平合同3件、口头合同30件、其他类型112件。坚持依法依规、分类处理,对违约合同视具体情况,依法收回或按补充条款处置;对争议合同,依法依规处置;对无效合同,下达无效合同认定通知书,由村集体依法收回资源。
“新官”就要理清“旧账”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四队镇不规范土地承包合同、拖欠集体承包费以及集体资源闲置等问题,很大原因出在村班子身上,面对不正常不合理的现象,不敢动真碰硬、不愿触及矛盾,“新官不理旧账”,一届拖一届,拖成了“糊涂账”,成了老大难问题。为此,四队镇为了从面上形成阵势、形成氛围,开展不担当不作为村党组织书记专项整治。限定时间,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村干部先交、党员及时跟进,坚定“即使得罪人,也要清理到位”的决心,示范带动、树立导向。镇党委书记直接“挂帅”,三套班领导分片包干,逐村听取汇报,约谈认识不到位的村党支部书记,调整不担当不尽职尽责的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对于村情较为复杂的村,专门制定预案,专门成立工作组,并将工作推进缓慢的村纳入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范围,持续传导工作压力。解决拖欠承包费问题,关键在于抓住关键人。四队镇发挥“一村一网格员”“一村一法律顾问”作用,针对个别恶意拖欠的承包户,法律顾问直接入户,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解释政策、讲明利害;对协商无法解决的,通过诉讼、仲裁等法律程序妥善解决。
“三资”管理走向“规范化”
开展“三资”清理集中行动,“清”是手段,“规范”是目的,根本上是以农村“三资”为切入点,治乱象、破难题,解决制约农村发展、干扰村级事务管理、影响和谐稳定等历史遗留问题。四队镇为了防止出现“三资”问题“茬茬割韭菜”“春风吹又生”,坚持“削减存量”与“遏制增量”相结合,解决问题与建章立制相促进,在完成“三清”清理工作后,逐村派出法律顾问,对相关合同文书进行重新梳理、规范,明确双方权责及每年交费时间、金额等。围绕规范村级事项重大决策,扎实推进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新梳理制定《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实用手册》,明确村级各类事务操作“关键词”“红标”和“灰标”,让基层事有参考、行有参照。同时,结合贯彻落实《江苏省村务公开条例》,制定出台《四队镇村务公开目录》,并全面指导28个村(居)村完善村规民约,形成常态管理机制。对废除的承包、租赁合同,重新制定,重新发包,并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发展高效种植或特色养殖,实现村增积累,民增收入。(王苏海 朱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