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杨涌:铺就乡村致富路 惟愿乡亲日子甜
2022-09-02 14:54:00  来源:连网  
1
听新闻

庄婷婷 王余清

8月30日,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397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198个“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获得表彰。这是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处长杨涌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2018年至2021年,杨涌任赣榆区赣马镇大毛庄村第一书记。大毛庄村曾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和远近闻名的“上访村”,村集体收入多年为零。杨涌凭借一腔热血和一股干劲,四处跑项目、争取资金,通过开编织袋厂、稻虾混养、推广种蘑菇让大家的口袋富了起来。如今,大毛庄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创业型(社区)村、省级民主示范村、市级特色田园乡村。杨涌先后荣获江苏省脱贫攻坚致富奖、江苏省先进工作者。

怀抱“承诺牌”入村

15天吃住在车上赢得信任

2018年1月,寒风料峭,年关将近。46岁的杨涌捧着一张“承诺牌”走进了大毛庄村,牌上赫然写着“不吃村民一顿饭、做事公道、办事公正”等5项承诺。这张牌子在他的办公桌旁一挂就是4年,像警钟时刻提醒着身为“第一书记”的他做人做事之道。

但村里没有人信任他,也没有人接待他,因为前三任“第一书记”都是“折腾”了一番后无功而返。对杨涌,村干部甚至连一杯水都没有端上,可他的车在村边一停就是15天。白天,杨涌走村串户,走访贫困户、老党员和致富能人,鞋子、裤子上全沾满了泥,成了名副其实的“泥腿子”,15天的《驻村日记》整整记录了300多页;15天,杨涌吃住在车上,煎饼、大葱成了他的一日三餐,一件从部队带回来的军大衣是他的全部家当。

正是和着泥水入户走访,让村民和村干部觉得这个从“上面”派来的干部不娇气、能吃苦、能干成事。村书记张念军被感动了,找人在村部给这位“第一书记”收拾了一间房子,算是给他安了家。“让大毛庄脱贫致富是我的使命。”杨涌在《驻村日记》第一页写下的是这句话。

只入股不拿分红

跑项目兴产业打开致富大门

大毛庄村经济基础薄弱。经过仔细走访,杨涌深深感觉到,要想摆脱贫困面貌,光靠“输血”不长久,必须让村庄拥有强大的“造血”功能。

2018年6月,杨涌邀请省农科院张培通博士到大毛庄村实地考察,通过研判村里的土壤、水源、周边环境,最终确定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稻虾综合共养”项目,以此打开农民就业和快速脱贫的致富大门。为了让项目快速落地,杨涌带领大家成立了“鑫农稻虾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他自掏2万元入股,几名村干部也纷纷效仿,共同筹集了14万元的启动资金。大家郑重承诺:只入股,不参与分红,把利益都留给老百姓!杨涌和村干部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前来扶贫的福建商会一行,他们看到比农民还农民的“第一书记”很受感动,当场决定无偿捐助50万元资金,并逐步帮助其实施“企业+合作社”的扶贫新模式。当年底,合作社纯收入近28万元,33户86人在项目中通过“入股+打工”的方式实现了一年脱贫,村集体也增加收入3万多元,初步解决了民穷村贫现状。

同年,在市场调研中,杨涌得知挖掘机市场比较火爆,用来租赁可以长期解决村集体的收入难题。但钱从哪儿来?3个月里,杨涌跑遍了市、区近十多个相关单位,终于为大毛庄村申请来了140余万元的扶贫款项和帮扶资金,购买了2台挖掘机对外租赁,当年就为村里增加收入16万元,实现了大毛庄村当年脱贫摘帽的目标。在帮扶单位支持和市农科院技术援助下,2018年,首批投入20万元,建设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的蘑菇大棚项目顺利落地。如今,曾经的贫困村乘上产业发展的幸福快车,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2021年底实现集体收入60万元的历史性突破。

全村拧成一股绳

凝心聚力绘制乡村振兴新景

杨涌的到来,让村民们看到了实现美好生活的新愿景,也让平时想干不敢干不会干甚至有时不愿干的村干部跃跃欲试。

村书记张念军是做建筑行业的。以前,他的精力大多放在了自己的产业上,可是一心两用让他常常力不从心。看到了村里产业入村、一年脱贫的巨大变化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建筑“主业”,全身心和杨涌一起为大毛庄村的老百姓干一番事业。其他村干部也纷纷效仿,村里的7人小组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使。

大毛庄村的蓝图正在绘制。村里邀请南京建筑设计院实地勘察村庄,设计出村庄五年规划方案,带领村民“按图索骥”建村庄。2018年,协调筹措资金近百万元用于修桥铺路、河道整治、绿化亮化等,13条背街小巷下水管道全部铺设到位。如今,以前动不动就上访的现象彻底消失,870名村民成了村里的“志愿者”和“代言人”。

36面锦旗表深情

离岗不离村永是大毛人

2021年11月10日,杨涌近4年的“第一书记”工作即将画上句号。那天,当他出差回到村里,远远就听到锣鼓震天,数百位村民排成长长的队伍,手里庄重地举着一面面锦旗,整整36面,以此感谢“第一书记”杨涌4年来的辛苦付出。

那天,除了36面锦旗,还有34封孩子们的信件,信里写道:4年来,你让落后村一举变成省里的先进村;4年来,你让老有所养、幼有所长、民有所盼。父亲重症,你在百姓家里;女儿高考,你在扶贫路上……

“离任不离心,一生大毛人。”这是杨涌对大毛庄村的郑重承诺。任期结束后,杨涌依然每周都回到大毛庄村,对村“两委”干部传帮带后再送一程,以一名普通的大毛人助力刚刚起步的大毛庄,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继续驰骋。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