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南京邮电大学“邮墨绘乡,青心筑梦”志愿服务队以数字墙绘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2025-09-02 14:4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2025年8月13日至16日,由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10名师生组成的“邮墨绘乡,青心筑梦”志愿服务队奔赴江苏启东市向西村,携手村委会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以“科技赋能乡村,彩绘点亮乡情”为主题,依托通信学科优势,将数字技术融入乡村建设,通过墙绘创作、非遗调研等形式为乡村建设注入青春活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诠释南邮学子的创新思维与使命担当。

笔墨绘墙,情染乡野

8月13日下午,团队一行抵达向西村后,第一时间与村委会进行了多轮深入沟通,围绕墙绘选址、内容题材、色彩搭配等细节展开了细致讨论。团队成员秉持“一墙一风景,一画一乡情”的创作理念,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用心记录乡村的自然风貌,主动倾听并广泛收集村民的实际意愿与情感需求。在充分融入地方特色和村民建议的基础上,团队最终确立了两幅墙绘主题:第一面墙以“农耕记忆”为主题,通过绘制村民春种秋收的劳作场景,生动展现向西村悠久深厚的农耕文明与质朴的田园风光;第二面墙以“荷风送香”为主题,通过细腻勾勒乡村夏日“莲叶何田田”的盎然意趣,体现美丽乡村的诗意栖居。

8月14日,团队顶着高温酷暑开始墙绘工作。炎炎烈日下,团队成员手持画笔与调色盘,在墙面上细致勾勒轮廓、层层晕染色彩,用细腻的笔触刻画老农面部细节和荷叶荷花的自然纹理,生动再现麦浪起伏的田园景象与莲荷摇漾的夏日清韵。

团队成员绘制墙面

一墙一画一风景,一笔一色皆意趣。经过团队成员数日的精心勾勒,昔日素净的墙面蜕变为一幅幅斑斓画布。当古朴的青砖黛瓦与绚丽的丙烯颜料相遇,当传统的乡村肌理被注入青春的艺术表达,原本单调的墙体逐渐演变为讲述乡村故事的露天美术馆,吸引众多村民驻足观赏。

探访非遗,文脉续传

15日下午,在向西村村委会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参观了非遗小馆与村史馆,并先后走访了虎头鞋制作传承人黄兰香和竹编技艺传承人茅维冲。同学们以访谈为桥、以观摩为窗、以体验为尺,用心倾听匠人们的传承故事,深刻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带队老师郝玥表示“非遗技艺不仅是民族智慧的‘活化石’,更是乡村文化的根与魂,我们要让非遗‘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此次非遗探访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更增强了大家的文化自觉与历史使命感,为社会实践活动注入了深厚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团队成员走访两位非遗传承人

数字为媒,通信赋能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让学生在“手绘乡村”的艺术创作与“探访非遗”的文化浸润中,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脉搏与温度,更启发了他们用科技赋能乡村的新思路。南邮学子积极发挥通信专业优势,为向西村制作专属二维码,并精心录制了普通话解说音频。村民们通过扫码可以一边欣赏墙绘艺术,一边聆听乡村介绍,沉浸式体验乡村的发展历程与文化魅力。向西村驻村第一书记倪栋威表示,“一幅幅生动的墙绘不再是静止的图画,而是化身为‘会说话的文化窗口’”。

此外,团队还依托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制作并发布了系列宣传视频与推送,多渠道传播乡村风貌,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助力乡村形象提升,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以专业服务社会、以创新传承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本次“手绘乡村·青春行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充实、形式新颖、成果丰硕。南邮学子以笔触描绘乡情,以科技传递文脉,将艺术创作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通过通信赋能,静态的墙绘“开口说话”,古老的非遗“触手可及”,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实现“双向奔赴”。未来,南邮学子将继续以青春之我、以专业之力、以奉献之心,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持续播种青春智慧,为江苏建设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标签:
责编:郭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