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正在被网络圈层的海量标签屏蔽和稀释,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前所未有的价值失序风险。只有不断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创新,才能化解网络圈层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才能适应网络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应当理性看待网络圈层化的发展态势,积极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向与整合,从要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等三个维度入手,全方位、立体化地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破圈之路。
1.创新话语主体
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伸,网络圈层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场域,但是这样的稳定性也“圈”住了部分大学生的交往社交,阻碍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对话,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入圈层增大了难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把握圈层脉动,以“圈内人”的身份同大学生展开对话,积极融入圈层。
其一,培养意见领袖引领圈层话语走向。网络圈层化兼具圈子化与层级化特征,既为同好者相聚的圈子,也呈现信息由中心向边缘扩散的层级性。多数大学生尚不完全具备独立判断能力,对圈层核心人物易生盲目信任并模仿其言行,故一定程度上圈层意见领袖对内部舆论导向至关重要,培育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亦意义重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打造自身网络形象,提升个人网络媒介素养,以专业性帮助大学生进行理性判断,发挥舆论导向和及时纠偏作用,另外还可以担任“把关人”的角色,对信息是否流通做出疏导和中止的决策;另一方面培养挖掘在现实班级、专业、学院中具有思想觉悟高和公信力强的“关键少数”,推动其成为网络圈层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作为同龄人,其思政话语更易被接纳,且能及时发现潜在舆情,更好地发挥朋辈效应,引领圈层内部成员的思想走向,充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其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话语主体自觉。当前网络圈层化的突出问题是同质化导致信息茧房,严重束缚大学生思维发展与外部信息接收,干扰其思辨能力和认知观念,且此现象呈加剧之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政教育工作者须主动适应数智技术发展与网络圈层化趋势,从理念上重视新媒体与数智技术的革新与应用,不断增强媒介使用能力。面对“00后”大学生时,要主动应用新媒体平台和场景化技术,贴近学生,借助智能算法的精细化用户画像与潜在兴趣点挖掘,加强沟通和对话及热点事件的交流和解读,引导受教育者思想积极向上,弱化网络圈层化的负面作用。
2.整合话语资源
“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很多大学生活跃于各式各样的网络圈层,彰显出新时代大学生自由跳跃却又感性化、部落化的亲密关系,其背后隐藏着共通性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诉求。网络圈层绝不是洪水猛兽,它对大学生的行为举止、情感支持、思维认知等有双重影响,我们要充分运用网络圈层的优势因素,以其积极影响导向大学生成长成才。
首先借用圈层资源。圈层内蕴含的海量信息,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竭的素材源泉,直接体现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内心诉求。教育者可以充分借鉴圈层内流行的话语风格,将大学生熟悉的“网言网语”、“青言青语”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去,通俗解读、科学转化党的思想理论的精髓要义,让思想政治教育也能“接地气”,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此外,热播剧、热门综艺、大热电影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能量话语,以及奥运年运动员为国争光、励志图强的事迹,能触动大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其正能量,精准点燃他们的“兴趣火花”,是引发青年大学生共鸣的重要话语内容。
其次,吸收四史的宝贵财富。四史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脱贫攻坚精神、科学家精神等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新鲜话语都可以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教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提供成长智慧和精神财富。
最后,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宝藏资源,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够深刻鼓舞着新时代大学生。此外,对于重大历史场景、重要时刻、未来假设等关键场面的思想政治话语内容展现可以借助场景化传播技术,通过多种媒介形态整合呈现全媒体沉浸式场景,使呈现效果最优,实现大学生对话语内容的共情和认同,加强主体的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
3.改善话语表达策略
尽管在当下的圈层社交趋势中来看,青年大学生习惯性蛰伏在各自熟悉的圈层中“圈地自萌”。若是想要破解这种网络圈层所带来的“信息茧房”,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加强沟通交流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要积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策略,通过提高议题设置质量以扩大传播力,向生活场景转向以增强亲和力,进一步实现圈层的破圈之路。
提高议题设置质量扩大话语传播力。精准的议题设置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准确切入圈层的利器,所以要提高设置议题能力和质量,在大学生群体范畴中构建正向话语舆论场,使其成为主流价值话语生产传播的中介空间,抢占“时”、实现“效”、把握“度”,实时关注网络发展和圈层发展动向,引导大学生对热点舆论的理性看待。通过预判并引领热门话题的走向,吸引那些原本处于非主流圈层的个体或群体,积极主动地融入主流的社会讨论与秩序之中。面对突发事件时有效捕捉并聚焦于大学生群体的情绪热点,迅速构建起临时的话语社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要善于发声、敢于亮剑,以旗帜鲜明、坚定透彻的态度增进话语认同、强化价值共识提高设置议题质量,占据话语主动地位,建构精准有效的话语传播场域。
转向生活叙事场景增强话语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性育人实践,其作用对象与活动领域具有丰富性,既需形成契合各对象群、各场景要求的话语体系以展现不同风格与功能,也需借助渗透于不同层面、领域的社会话语主体推进育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不同场合适应需求,使各层次话语内容与各类育人主题相关联,以提高工作穿透力。对Z 世代大学生而言,网络已渗透到生活各方面,微信、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占据其大部分课余时间,成为日常。因此,教育者需立足大学生日常生活,关注 “说什么”“怎么说”,让话语空间融入个人生活,实现入脑入心。借助共同在场、谈心谈话等人文关怀,结合数据采集、精准画像等算法技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精准把握大学生心理诉求与思维习惯,善用生活化用语,将青年关注的网络圈层生活要素与思政教育的价值规范、道德修养、行为准则等相互嵌入,契合其接受习惯与心理。这种向生活场景转换的 “由小及大” 策略,可增强思政话语吸引力与凝聚力,让教育更贴近学生心灵,显著提升成效。
杨扬(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本文系2025年度江苏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策略”,立项编号:2025JDSZY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