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淮海战役纪念馆内,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尹荣涛俯身贴近展柜,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泛黄的支前民工登记册上,密密麻麻的姓名与籍贯,正被青年学子郑重记录。这支由16名师生组成的"寻找精神的火花"实践团,以五省20余处红色地标为课堂,用28天3000公里的跋涉,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政教育实践。
沉浸式研学:在历史现场读懂信仰
7月5日,实践团首站走进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实践团学同学权柄杰驻足于一件布满14处补丁的军棉衣前:"补丁叠补丁的针脚里,藏着革命先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自觉。"团队成员不仅详细记录展品信息,更通过比对《淮海战役支前民工花名册》等50余份原始档案,还原出"小车推出胜利"的历史细节。
在河南永城陈官庄烈士陵园的史料陈列室里,实践团成员们仔细查看1948年《豫东日报》号外。这张珍贵的报纸详细记载了淮海战役中"十人桥"的英勇事迹——解放军战士在寒冬中跳入刺骨河水,用身体架设浮桥保障部队通行。同学们屏息凝神,对照着报纸上的名单,逐一核对着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的26位烈士姓名。
在山东沂南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实践团成员认真了解和搜集"32名妇女火线架桥"的故事。"寒冬腊月,她们用肩膀扛起门板,在冰河上架起生命通道。"实践团胡斌同学边记录边查询资料,了解当时河水有多深?门板多重?这些对于红色故事的深入记录,让这些故事的呈现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青春化表达: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甘肃兰州烈士陵园的松柏间,实践团同学苗阳在陈红军烈士墓前久久伫立。当听到讲解员讲述烈士牺牲时仍保持着冲锋姿势,他掏出手机重播《边关军魂》歌曲:"以前觉得英雄离我们很远,现在明白,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这种共鸣,化作实践团编纂的《家乡红色记忆》中"青年感悟"专栏的动人文字。
在安徽太和革命烈士纪念馆,一件布满划痕的葫芦瓢引发讨论。实践团成员纷纷进行讨论,并进行仔细观察:"这些凹痕可能是游击队员传递密信时留下的暗记。"通过相互间的讨论与解读,终将该展品与1943年《江淮日报》的报道相互印证,还原出"葫芦瓢送情报"的惊险故事,让普通农具成为解码历史的"钥匙"。
返校后,实践团同学史国政带领团队运用AR技术,为书中个故事制作"数字展厅"。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看到陈官庄战役的战场复原,聆听王杰精神的真实注解。"我们希望打破时空界限,让红色教育更有沉浸感。"王军雨老师说。
立体化传承:构建育人新生态
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敏将此次实践喻为"行走的思政金课":"从展柜玻璃的反光里,学生看到了历史的温度;在核对烈士名录的专注中,他们读懂了责任的分量。"数据显示,实践团累计整理照片142张、笔记5万余字,形成口述史档案23份。
目前,实践团正以《家乡红色记忆》为蓝本,开发"红色资源图谱"数据库,并组建由实践团成员领衔的"00后红色宣讲团"。团长孟维亮透露,新学期将开展"红色故事进中小学"活动,通过"情景剧+微党课"形式,让英雄事迹"圈粉"青少年。
28天的红色追寻,15万字的深情记录,见证着新时代青年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正如徐同济同学在实践日记中所写:"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要成为精神的传承者。当青春与信仰同频共振,平凡的脚步也能走出非凡的征程。"这或许正是"行走的思政课"最生动的注脚——在触摸历史中坚定信念,在传承基因中勇担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