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下旬,南京大学“石榴籽奋进行”实践团再度组建团队启程,奔赴青海西宁、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展开社会实践。实践团队在七天的时间,跨越千里,历经十二站,开展国情社情与基层治理的考察、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调研、民族文化与东西部特色文化的交流、红色教育基地寻访等一系列活动,并与多位在青援青工作者开展交流。
科技西进 兴青富民
在青海省海晏县,漫步在原子城纪念馆、国营二二一厂旧址,实践团师生们仿若穿越回那波澜壮阔的岁月。六千余名各族牧民为基地建设在寒冬迁徙中做出巨大牺牲,程开甲、钱学森、邓稼先等众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无私奉献,他们共同以汗水、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构建起新中国的安全屏障,缔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两弹一星”精神的火种在此永燃不息,激励着广大青年学子不惧艰难险阻,勇担时代重任,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团队参观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湖仙女湾、普氏原羚保护中心,深切体会到青海省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围绕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新常态,南京大学校友企业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挺膺担当,以高科技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就业提供了“天合方案”。据了解,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迅速实现光伏全产业链的贯通,构建起“绿电生产-绿电储存-绿电使用-零碳产品”的清洁能源全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助力了西部发展,也助力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基石深固 育木成林
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端人才的培养乃是推动青海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至关重要。青海理工学院作为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重大项目,已完成首批一千余名本科生的招生工作。经过探访和交流,团队获悉,在青海理工学院的创建过程中,有一群人“孔雀西北飞”,将先进的教育理念、领先的专业学科引入青海,用行动诠释了教育援青的意义,谱写着青海高等教育的崭新篇章。
实践团队还走进中学、青海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展开调研。湟川中学校长郑颂作为援青教师子女,从父母“做祖国最需要的人”的朴素情怀中萌生出坚韧与担当的精神品质,毕业后毅然投身家乡的教育工作;青海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络信息管理处处长崔建宁也是一名“青二代”,自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响应考试院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返回青海工作,牵头推动了招考报名从纸质版本到电子收集的信息化进程,以自身专业所学参与到青海省“阳光高考”逐步完善的全过程。
“缺氧但不缺信仰”,来自青海本地和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学成之后,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西部沃土,为青海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正是像他们这样的从业者不断付出,才让青海教育蓬勃发展,成为点亮希望的火炬。
多元文化 和谐发展
在青海,实践团队还深入博物馆、社区、乡村、学校等地,亲身感受多民族文化的绚烂辉煌。在藏文化博物馆,同学们重温了古丝绸之路人文交流背景下的青海多元文化和青藏高原悠久灿烂的文明,走进了精深广博、极具魅力的藏文化体系;在文亭巷社区,通过与社区居民、工作人员的交流互动,实践团队成员调研了社区“党建带动、服务支撑、活动联线”的模式,体会到社区作为社会基本单元对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作用;在果洛藏贡麻村,师生们了解生态旅游项目、藏族特色精加工产品以及新媒体平台建设,感受到村镇经济、文化、生态多方面取得的示范性成果和在筑牢民族共同体方面作出的显著表率。
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队不但感受到了青海独特的风俗文化,还带来了江苏非遗绒花和南京白局,在中学课堂、社区交流中与当地群众展开交流。教授绒花制作,学唱南京白局,气氛欢乐融洽。
(文/吴可 南京大学“石榴籽奋进行”实践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