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传承黄河精神,展现河海学子治水兴邦的使命担当,7月22日至25日,河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蒲晓东、党委副书记张剑宇带领由9名博士生和本科生党员骨干组成的“数字黄河”实践团赴郑州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河海大学供图
实践团聚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中游的水土保持,下游的湿地保护以及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等方面内容,分赴黄河水利委员会信息中心、国际合作与科技局、河南黄河河务局,小浪底水利枢纽等单位,通过实地观摩、座谈交流等方式开展调研学习。
追溯治水历程,感悟黄河文明
7月23日下午,在被称为“黄河百科全书”的黄河博物馆内,实践团一行通过认真观看馆内珍藏的历史文献与资料,深入了解黄河自然史、文明史、历代治河史以及进入新时代以来的治黄实践。通过寻访黄河文化、探索治黄历程,实践团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有效应对流域大旱灾,保障两岸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才能不断完善治河体制机制和方略,探索走出一条符合黄河实际的大河保护治理之路。
河海大学供图
7月24日下午,实践团先后参观了花园口、黄河马渡险工和黄河防洪抢险科普馆。在黄河花园口,实践团成员回顾了“花园口决堤”的心酸历史;在黄河马渡险工,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兼具防御洪水、挑溜护堤功能的堤坝工程;在黄河防洪抢险科普馆,实践团通过互动体验了解了黄河防洪抢险的最新科技技术的实际应用,在感叹当代水利人的治水智慧和大国工匠精神的同时,更深刻体会到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实践团成员表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开展专题研讨,共话新质未来
7月23日至24日,实践团实地走访黄委信息中心、黄委国际合作与科技局、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等单位开展座谈交流。双方就数字孪生技术在黄河治理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成效进行了交流,并围绕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提升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等黄河保护和治理的关键性问题展开了研讨,现场气氛热烈、交流充分。
河海大学供图
座谈会上,河海大学计算机院党委书记蒲晓东说,本次调研既为学院培养专业化人才提供了重要意见参考,也让实践团师生深切体会到了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美好前景,希望未来双方能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持续性合作交流,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双赢互惠。
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建业务融合发展,调研座谈期间,计算机院与黄委信息中心签署党建联建协议,着力在组织建设、“产教研学”、平台搭建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为推动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聚焦科技前沿,夯实创新基石
河海大学供图
调研期间,实践团先后前往“模型黄河”、黄河数据中心、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等地,了解数字化时代下水利事业的科技创新实践。在“模型黄河”试验基地,实践团实地观摩了黄河模型系统反演、模拟和试验黄河水流、泥沙运动等自然现象的实际运用;在黄河数据中心,实践团切身体验了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的典型实践;在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实践团深入了解了黄委调度用水、水量预报、水位监测等实时性监控管理的工作过程。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当前智慧水利建设对既懂水利又懂信息化的技术人才需求日趋迫切,进一步明晰了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成长路径。
走近大河重工,见证国脉千秋
7月25日,实践团实地探访了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的小浪底水利枢纽,这座承载着几代人治黄梦想的水利枢纽是黄河上坝体最长、库容最大、施工难度最大的世界级水利工程,也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工程。
河海大学供图
实践团一行详细了解小浪底建成后在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和生态改善等方面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日适逢调水调沙,巨龙般的黄河水奔腾着、咆哮着飞流而下,再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走近大河重工,实践团深刻体会到“艰苦奋斗、团结治河、无私奉献、求实开拓”的黄河治理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小浪底人的血脉,切实感受当代水利人治水兴水的动人故事和奋斗精神。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进一步增强青年学子投身基层一线,擦亮奋斗底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团成员表示,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积极参与到数字赋能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河海力量,以实际行动守护江河安澜,奏响黄河合唱,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