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江苏高校强基计划、综合评价陆续开考——考基础重素质 题目灵活有新意
2024-06-21 07:01: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杨频萍 叶真 谢诗涵  
1
听新闻

2024年高考刚刚结束,特殊类型招生相关测试即刻开锣。6月10日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高校对考生综合素质进行校测,强基计划、综合评价陆续开考。

难度适中,热点话题进试题

作为特殊类型招生考试,强基计划、综合评价的考题备受关注。根据考生反馈,各高校的考题并没有太多难题,但题目更显创新性。

6月16日,南京大学举行了强基计划校测。来自南师附中的理科类考生杨奕凡说,今年报考化学专业和生物专业的同学同考一张卷,生物化学比例大概是四六开,生物部分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涉及生命活动中的各项历程和物质变化。化学部分考查比较基础,注重对化学原理的认识和应用以及分子结构的认识。来自中华中学的文科类考生小李说,试题考查内容在课本里几乎找不到,要靠平时的课外积累。其中,文学以文言文语段的顺序排列和文言实词翻译为主,史学考查了中西对比,哲学则是对批判性思维的解释。其中,关于中国与柬埔寨的外交过往让她感到十分陌生。

16日东南大学开展的综合评价考试,考生也感觉难度并不算特别大,但考查内容更突出应用和创新。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的考生田刘润告诉记者,题量比较大,但没有特别难的题目,且更偏于应用。比如物理考试中有一道求热量的题目,里面包含数学函数相关的知识,需要先写出函数表达式,再进行求导、积分等。考生张一鸣回忆说,物理中有一道题目有关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其中有部分涉及加速度的分解,这在高中阶段学习中并未作硬性要求。

在扬州大学16日综合评价考试中,人工智能、大运河、新质生产力、芯片等热词都进入了面试考题中,问题也不拘一格。一位来自宜兴的考生告诉记者,她被问到了一个有关“穿越”的问题:如果可以“穿越”,你最想去哪个朝代?

不拘一格,独到见解是加分项

特殊类型招生中的多元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满足高校不拘一格选拔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在基础学科研究领域、特色优势学科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发掘与培养。记者注意到,各高校的考题各具特色,尤其看重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南通大学16日举行的综合评价考试中,有考生回忆说,有道题是谈谈对“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这句话的理解,还有怎样看待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放弃考试紧急救治晕倒同学的问题。南通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张雪松表示,总体来说,考生们发挥得都还不错,做到了言之有物。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对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能够结合自己未来的学业规划,都是不错的表现。”南京工业大学面试招办负责老师严励表示,如果考生反应很机敏、语言表达流畅有条理或者思维严谨周全,这些都可能是加分项。

相对论、量子力学、核能、北斗导航、国际空间站……这些关键词都出现在了南京邮电大学“物理+”科目的考题里。该校招生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通过综合评价,来选拔更多综合素质能力较强、有关学科潜力较大的学生,培养更多国家和相关行业紧缺人才。

报考踊跃,更多优势专业敞开

近年来随着部分高校适度放宽报名要求,考生报考机会增多。张雪松告诉记者,今年南通大学将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的考生学业成绩由原来的前40%放宽到了前50%。在南京工业大学,考生报考踊跃,今年有4536名考生参与面试考核,较去年有大幅增加。在扬州大学,4000多名考生参与了综合评价面试。扬大招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综合评价录取人数不超过扬州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

尽管招录竞争不小,但记者在各高校中看到,考生和家长都比较轻松,更多当作一次练兵以及与理想高校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面试的氛围非常轻松,大家像坐在一起聊天。”在南京大学参加强基计划考试时,盱眙中学考生张同学带来了6人亲友团,小张在教学楼里考试,父母和亲戚在两个半小时里把南大逛了个遍。杨奕凡先后参加了综合评价和强基计划的考核,他告诉记者,竞争还是挺激烈的,“强基计划的考试大几百号人参加,只有18人入围下一轮。我尽力而为吧,当作锤炼自己的机会。”

在不少高校,学科竞赛奖项并非是获得综合评价招生资格的唯一入场券。部分考生表示,自己并未获得五大学科竞赛省级赛区及以上奖项,在东大初审过关,靠的是优秀的综合素质,还有学业成绩名列前茅,这些都是学校审核材料时很看重的。东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招生办公室主任张力介绍,东南大学综合评价招生专业相较去年有所变化,专业方向更与时俱进,学科交叉趋势明显。

各高校为综评敞开了更多优势专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招办主任彭易菲介绍,今年学校综评共计划录取380人,覆盖全部优势专业,还推出3个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南京工业大学综评开放专业39个,计划招生总人数达341人。专业中既有由院士领衔的化学、材料学等强势学科覆盖专业,也有电气工程、计算机、新能源等“热门”专业,以及人工智能、智能建造、柔性电子学等特色鲜明的交叉融合专业。南京邮电大学今年综合评价招生计划较去年增加15人,招生专业较去年也增加了7个,且全部为国家级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基础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以及近年新增专业。

记者 杨频萍 叶真 谢诗涵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