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省枇杷种质资源圃几代专家精心培育“初夏第一果”——江苏枇杷何以“甜蜜蜜”
2024-05-31 06:59: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盛峥  
1
听新闻

江苏省枇杷种质资源圃。记者 盛峥 摄

又到一年枇杷季。这几天,我省枇杷主要产区陆续迎来丰收,在现代仓储、物流及包装技术的加持下,一箱箱鲜甜的“初夏第一果”,加速“飞”往天南地北的消费者手中,还有的走出国门,远销新加坡、迪拜、加拿大等地。

江苏是全国枇杷传统产区,目前总种植面积达6.5万亩。得益于今年整个种植采收季优异的气候条件,农业部门预测,全省枇杷产量迎来特大年已成定局。按照亩均800斤至1000斤产量计算,枇杷鲜果价值有望突破12亿元。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的江苏省枇杷种质资源圃,走进这个全省枇杷树种“大本营”,探寻江苏枇杷的“甜蜜密码”。

全省枇杷在这里“留根”

小满一过,苏州东山便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作为江苏枇杷主产区中的核心产区,连日来,镇区大小道路被果农、收购商、游客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一筐筐金黄诱人的枇杷陆续被采摘下来,24小时不间断交易。

我国枇杷栽培历史悠久,东山也是全国传统四大枇杷产区之一。苏州作为江苏枇杷的主要产区,产出了全省枇杷总产量的70%以上,东山白玉、西山青种为核心种植品种。

东山腹地,龙头山脚下的江苏省枇杷种质资源圃内,一垄垄枇杷树生机勃勃,圆圆的“小金丸”挂满枝头,墨绿的枇杷叶在微风吹拂下唰唰作响。

“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枇杷也不例外。”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尤伟忠介绍,江苏省枇杷种质资源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精心建设,目前已成为国内枇杷保种、研究最前沿的机构之一。圃内收集、保存了86份枇杷资源,白沙枇杷资源占67%,以我省地方枇杷资源为主,其中苏州市资源39份。为了扩大遗传背景、改良地方品种,这里还引进了一些国内外特异的白沙和红沙枇杷资源,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资源。

“照种、甜种、荸荠种等这些外面很难找到的本地优良品种,这里都能找到,每种至少保留6棵,有效避免了地方珍稀资源的流失。”中心推广研究员王化坤说。

解开“甜蜜密码”育良种

往园圃深处行走,50亩示范基地内,更多的枇杷树映入眼帘,记者好奇:“这么多种枇杷,普通人如何区分?”

“根据果肉颜色,枇杷大体上分为白沙和红沙两大类,江苏目前主栽的‘白玉’,就属于人工选育的白沙枇杷的优良品种。”王化坤向记者介绍,一般来说,白沙枇杷比红沙枇杷产量低,但适宜江苏地区种植,口感更甜、肉质更细,受到市场欢迎。然而,本地白沙枇杷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远看都差不多,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的叶片、花形以及果实的“长相”都有些不同,风味也不同。

在林地一旁,工作人员把圃内最近成熟的枇杷摘下,白玉、冠玉、早玉、大种、照种、冰糖种、甜种、荸荠种、软条白沙……20多个品种一字排开,令人目不暇接。从外形上看,这些果子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圆如乒乓,有的形似鸡蛋;从口味上品,有的甜如蜜糖,有的则酸甜适中。

“这是大自然和老祖宗长期协同选择的结果,不断优化和进阶,是枇杷种植的关键。”中心高级农艺师储春荣介绍,为了摸清资源圃内这些树种特性,科研人员长期蹲守记录、研究,再根据不同温度条件、土壤性质、养分供给、病虫害环境,分析果品表现,逐一解开果子好吃的“密码”。

“一个好品种要经过二三十年培育,至少两代人的努力才能成功推广,这就需要育种专家有工匠精神,乐于奉献,甘于坐冷板凳。”王化坤介绍,经过几十年来几代农科专家接续努力,资源圃已先后选育了“白玉”“冠玉”“美玉”“丰玉”“冬玉”“金玉”等品种,其中,20世纪80年代选育的“白玉”更是成为江苏主栽品种,占主产区东山镇枇杷面积的90%以上,并被全国各枇杷产区引进,目前全国栽培面积超过3万亩。“冠玉”因较强的抗冻性能,在苏南偏北地区最近几年发展较快,成为第三代优质枇杷品种。

“任何一个品种都有衰退期,从30年到50年不等。”储春荣讲出她的担忧,目前大量种植的白玉枇杷经历40多年种植,虽然品质依旧比较稳定,尚未进入衰退期,但提前培育性状稳定的新品种,势在必行。

枇杷上市期有望延长至两个月

果型圆润、滋味甘甜,虽是初夏水果界“顶流”,但上市时间短、果子娇气不易运输,这样的“短板”始终制约着我省枇杷产业的发展。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培育的新品种集耐寒、抗病虫害、味甜、籽少、耐储存等这些优良品质于一身?”记者追问。

“培育出具备这些综合特性的‘超级枇杷’,不仅是‘吃货’的梦想和果农的期待,更是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王化坤坦言,从目前实验结果来看,某一品种能够具备其中两三种特性已很难得,这也正是保种的意义,毕竟消费者的口味不一,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带点酸的,有人偏爱传统品种,让不同枇杷都有市场,才是提升枇杷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单纯从口感和味道上来说,新品种不一定全面超越老品种。”在储春荣看来,培育新品种还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就是拉长成熟和采摘周期,提升不同区域种植适应性,从而壮大产业规模,帮助果农增收。

在这样的思考下,中心专家们把攻关方向,除了锁定在“更好吃”上,也更加聚焦对早熟和晚熟品种的创新和选育。2015年,资源圃通过采集广西枇杷、台湾恒春枇杷花粉,与白玉、冠玉杂交,成功获得18株种间杂种后代,这些良种表现为开花比普通枇杷晚1个月左右,结果晚20至30天。随着深入研究,近年来已先后培育出“早玉”“常绿5号”“苏晚”等5个优良单株,其综合性能获得业内普遍好评。去年,“苏晚”“早玉”两个品种还申请了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

“在江苏现有枇杷中,本圃选育品种约占70%,省内新发展面积品种约占80%,为枇杷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保障。”尤伟忠说,这些优良品种得到推广后,可有效拉长我省枇杷生长周期,未来,枇杷的上市供应期有望从4月底持续到6月底,达两个月之久,越来越多消费者将品尝到江苏好枇杷。

记者 盛峥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