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社交媒体将自我呈现深刻嵌进社会交往。新情境中,更直接的呈现效果以及退化式的呈现反思一直是研究热点,但“隐身而不退场”的呈现弱化现象尚未引起广泛讨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操瑞青与硕士研究生晏庆合在《传媒观察》第10期刊文,着眼于这一特征,以微信朋友圈为个案,通过媒介实践视角,对其四种典型权限功能进行探讨,考察自我呈现弱化建构过程以及社交媒体私人书写的新型特质。
本文着眼于社交媒体用户日常呈现的弱化现象,以朋友圈的权限功能为个案,思考“隐而不退”的媒介实践何以建构?与私人生活勾连的媒介呈现,实现了公共表达与私人书写的何种互动机制?当社交媒体介入现代生活,媒介化的公私边界中的私人书写代表了何种不一样的个体特征以及社会行动?
一、“标签分组可见”:以层级化管理实现选择性书写
依赖关系区隔划分书写层级。朋友圈愈发泛化的好友群体使得私人书写同时面向多元身份审视,“标签分组”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作为数字整体的关系集聚,被标签区隔的私人书写通过层级化的关系标准回归各自呈现场合,并依然保留着隐匿特征而避免关系冲突。
另外,“标签分组”的公共化特征,还体现为分组后更加受制于所属标签群体的公共枷锁。与纯粹公开行为性质对比,限制性公开在层级划分中进入了更加细分的公开场合。然而,不合理的分组实践同样使得私人书写面临公共危机。“标签分组”将个体日常生活纳入意义共通的关系空间,也由此钝化了自我呈现的表演特征。
乔装成公共表达进行的层级审视。当私人书写实现选择性的呈现区隔,发布者能依靠自身赋予的可见权力,对标签群体面向私人书写的行为表现进行隐性监管。社交的新规范和连接价值的确立并不是结果,而是征服连接媒体这一广阔新领域并培养其肥沃土壤的关键所在。基于何塞·范·迪克对于社交媒体这一“连接”的阐释,“标签分组”确实刺激了私人与公共的新型连接,发布者的日常呈现往往能作为私人诱饵被乔装成公共表达,将对方迷惑于影响更大的公共空间审视其行为表现。
二、“仅三天可见”:私人书写在公共空间定时转换
社会个体的私密领域独立于一定的公共规制,而当私人生活本身成为某种象征性交换的对象,则意味着私人生活演变为众人猎奇、窥视的对象,带来的不是真实的情感关联与共鸣,而是各取所需的自我心理满足。社交媒体的出现加快了私人书写的空间置换,也混淆了特定时间下社会行为的公私标准,用户不得不面对原来分离情境中的不同期待、不同关系的汇集和语境崩溃的冲突。社交媒体中类似于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相关权限功能,将私人生活的公共出场进行时间限制,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社会化历程分离情境的置换差异,以期在定时转换中实现时间层面的公共匹配。
定时转换打造不同公开程度的私人书写。社交媒体的日常分享实现了社会个体生活史的碎片记录,而相互勾连的日常生活无疑加剧了交往行为的公共成本,“仅三天”以一种功能介入的制度化方式,再次建构了日常交往的平台规则。用户对虚拟环境的感知受到环境的技术逻辑配置,以及社会建构的自我信念和期望的影响。朋友圈可见范围的时间限制等于借由特定时间段的可见设置,让日常生活回归与之适配的公共空间,以期避免私人内容的过度解读。
在群体模仿与交往行为中形塑私人习惯。社交空间重新定制的可见范围规则,体现了平台为实现深层次日常介入的功能野心,将流动的时间控制转化为群体交往的公共权力,又更为精细化地通过技术设定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由此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新型公共秩序。“三天可见”使得私人书写嵌入了更多元的公共考量,流动式的公共空间也由此显现出媒介功能的社会形塑力量。
在虚拟限时中考验亲密关系的私人书写。“三天可见”对社交媒体互动资源的制约以及对外界的可见权限,也冲击了“传统情理社会,借助人情和面子的运作建立与他人的特殊关系的社会生活意义”秩序,私人生活的有形离场导致社交媒体人情和面子的运作真空,功能社会意义的讨论也褒贬不一。
三、设置“私密”:改写私密含义重构书写空间
具备短暂公开感的私人日常书写。私密空间中的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承诺或者生活习惯等非行政因素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和交往,即使作为社会个体依然带有的社会化特征,也在被简化的长期稳定的情境中无限弱化。但是,当“私密”成为一种可以被设置的媒介功能,依赖于私人生活养成的私密感成为一种工具,将颠倒私人书写到公开表达的传统秩序,设置“私密”前的时间间隙作为新的机制,纳入到长久或者短暂的公共感知,成为社交媒体私人书写究竟是“公开”还是“私人”的弹性机制。
转变为整饰公共呈现的私密手段。当设置“私密”作为一种主动行为,无论是发布内容还是公开时限,都保留着原有的私密基础,可是当其转变成一种被动规制,从“公开”到“私密”的过程使得这项以“私密”为名号的媒介实践更为复杂,也使得“私密”含义中的公共特征更为深刻。社交媒体强大的公共声势以及集聚的社群统一体,搭建了感性轻松的文化基调,却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规制社会个体的个人表达,转为“私密”的过程重构了私人书写的公共呈现。
四、关闭“入口”:私人书写行为的主动限制
在技术妥协中加深私人书写的公共属性。社交平台通过一系列视觉符号建构社交规则,作为新场景潜移默化地强化连接行动,又在社会交往的实践层面产生连接冗余。用户关闭“入口”意味着连接机制的打破,但也并非因噎废食而失去“入口”。由于平台对彻底断连设置的技术壁垒,用户发挥了更强的能动性以拒绝网络社交参与和通过反社交进行意义建构,而关闭“入口”看似破除了壁垒,实际借助用户能动性甚至意义建构过程进行更复杂的进入实践。
纠缠于公私困境的徘徊式书写互动。如果继续深入关闭“入口”的实践动因,并不能简单地从单一关闭行为获得最实际的完整解答,还需要考虑更具有技术特质的公私变动。在谈及关闭动因时,“发现页过度的连接泛滥”成为大多数访谈对象的直接答案。作为日常生活呈现的朋友圈,社会情绪悄无声息积聚“入口”并在点击后喷涌而出,使得社会个体来不及思考就被席卷进日常空间的消极情绪。再加上现实生活的疲乏状态,本该休憩的碎片时间在朋友圈再度被焦虑充斥,加剧了私人情绪的集聚效应。关闭“入口”则使得情绪信息在特定阶段暂时弱化并可以随时再进入。
五、结语
微信朋友圈的四种功能代表着“隐身而不退场”的四大典型实践,体现为社交媒体用户日常生活的公开呈现与私人权限的结合,并在本质上将私人书写演变为公开与私密的矛盾统一体。思考统一的深层逻辑,或者说追问既然公开又要设置权限的根源,不仅要关注公共空间私密需求的必然,更不能忽视其与公共空间仍然保持的制度化连接。“隐而不退”实践牵涉的最根本问题,也是在社交媒体权限功能中展开私人书写必须回答的问题。社交媒体的发展虽然刺激着社会个体的呈现欲望,但其本质又是对私人书写私密空间的争夺,原本独立于公共网络的传统日记、书信等私人媒介载体,在很大程度上被社交媒体的技术洪流逐步替代。(载《传媒观察》2023年第10期,原文约18000字,标题为《新私人书写与公共化: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中的“隐而不退”实践》。此为节选,注释、图表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晏庆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操瑞青,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