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来说,23年时光宝贵而漫长,够一棵小苗变为参天大树,学步孩童长成青春少年。但对75岁的“换心人”王桂兰来说,23年时光是命运的馈赠,是来之不易的重生,转瞬即逝的分分秒秒都值得用“心”感受。
23年前,一场心脏移植术不仅挽救了王桂兰的生命,也开启了她新的人生。23年后,年逾古稀的她即将四世同堂。如今,她是江苏省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纪录的保持者,而为她做手术的南京市第一医院,作为国家首批心脏移植准入中心,也已经成功完成第146例心脏移植术。无论是心脏手术的质量还是数量,该院常年位居省内第一、全国前列。
“拼得好就赢了,拼得不好就把器官捐给别人”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脏移植中心,是江苏目前唯一的心脏移植基地,常年有三四十位心脏终末期患者在等待供体。有人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油尽灯枯”,而有人则幸运地延续了生命。
王桂兰就是这样的“幸运儿”之一。一头时髦的烫发、嘴边淡淡的唇彩,朗朗笑声道出南京老太特有的豪爽。站在记者眼前的她,丝毫看不出曾经是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
2001年8月初,王桂兰因严重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住进南京市第一医院。“睡不着,连说话、走路都在喘。”因合并严重糖尿病,她需要靠大剂量正性肌力药物和利尿剂维持,体重从原有的118斤下降到仅82斤,而心脏却扩张到有4个拳头大。
“第一次听说心脏移植的时候,我心里很是没底,医院之前也没做过。”王桂兰坦言,“换心”让她有点不敢想象。住院治疗期间,她又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医护团队接连抢救近一个小时才让她恢复微弱的心跳。鬼门关里走了一回,王桂兰产生了强烈的求生欲,“就试一试‘换心’吧,拼得好咱就赢了,拼得不好,我就把我的器官全捐献给别人。”
王阿姨的主刀医生——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陈鑫介绍,当年我国“换心”手术刚起步不久,能开展“换心”手术的医院极少。“当时,由我、麻醉科医师鲍红光、心内科医师叶飞组成医疗团队,刚刚在美国完成为期3个月的心脏移植专项培训。”回国后,医院已经做好了心脏移植技术所有准备工作。
为了完成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医院多次组织会诊,制定详细周全的方案。“虽然我们做的动物模拟试验都成功了,但面对生命垂危的患者,压力还是很大,光方案就想了4套。”第一次带领团队主持“换心”手术的陈鑫回忆起23年前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2001年8月31日,手术开始,一切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从切除严重病变的心脏,到植入新的心脏,只用了55分钟。恢复供血后,白色的植入心脏变回红色,很快恢复跳动,在场的医护人员一片欢呼。
经过4个多小时手术,江苏省首例合并严重糖尿病、手术前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换心”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后移植团队克服了感染关、排异关等一个个挑战,4周后王阿姨顺利出院,从此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大几百针全部手工缝合,哪个针眼出血都不行”
“现在来看,当时的技术和条件,能顺利完成心脏移植手术,非常不易。”陈鑫回忆,当年30多岁的他,面临的不仅仅是经验不足。
难点首先是供体的配型和保存:“供体不仅在血型上要与受体相配,还需进行淋巴细胞毒性试验等综合性评估。因此,合适的供体有时需要漫长的等待。”而被取下的供体,需进行确切的心肌保护和无菌、冷藏处理,放置于配置的心脏保存液里,当时的技术只能维持4个小时。
此外,心脏移植绝不仅是一次手术,作为一项涉及多个科室和部门的“系统工程”,其协调的过程比手术本身还要重要。陈鑫做过一次简单统计,“第一例移植,全院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人员有76人,涉及心脏外科、内科、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科、检验科、呼吸科、感染科等科室,还有后勤等多部门作为间接支持。”
当年,手术室硬件条件非常简陋,如果移植的心脏工作状态不好,也没有任何设备可以辅助。因此,衔接的每一步都要万分谨慎、争分夺秒。
“把病变心脏切除并取出来,将好的心脏种进去,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缝合5个接口,大几百针全部手工缝合,哪怕一个针眼出血,病人都活不成。”从缝合第一针到心脏复跳,陈鑫只用了43分钟,在一片激动的人群中,他却格外镇静。“心脏复跳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还得看看伤口有没有出血,针线系得是不是顺畅,最重要的是,撤除人工心肺机后,移植的心脏能不能独立代替原来的心脏工作。”
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的王桂兰还面临“排异”“感染”两大关。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外来器官,胸闷气短、心率加快,是时时刻刻都可能伴随她的排异现象。如果排异反应严重,甚至会导致植入的心脏失去功能。但如果抗排异的药物作用过猛,又会造成免疫力明显下降,加重感染风险。陈鑫说:“怎么样在‘抗感染’和‘抗排异’之间找到平衡,是当时最重要的挑战。”
而王阿姨还合并严重糖尿病,“抗排异药物会对血糖造成很大波动,内分泌科的医生也专门加入了多学科会诊。可以说,医护团队像呵护新生儿一样精心照顾术后的王阿姨。”医院心血管外科护士长刘萍感慨。
不断打破禁区,“换心”技术迈上新高度
当了23年“换心人”的王桂兰,如今生活作息极其规律——每天在家从早忙到晚,拖地、买菜、做饭。她坚持锻炼身体,爬楼、登城墙都不成问题。除了感冒外,几乎没有生过病。爱干净的她每天都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拖扫两遍,擦得发亮的柜面上贴满了她四处游玩的照片。而她和陈鑫的合影,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随着心脏移植技术的成熟,陈鑫带领的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病医疗团队也不断打破“换心”禁区——当年全国年龄最大的“换心人”、供受体体重差超过65%的“换心”手术、接受两次心脏移植手术的“换心人”均诞生于此。
此外,该团队在心脏移植方面创造了全国和全省多项纪录:患者体重最大,“换心”速度最快,“换心”生存时间最长。还有一例患者,在第一个心脏移植12年后,又再次进行了心脏移植,不久后又成功进行了肾移植。
在我国,有百万难治性终末期心衰患者在等待心脏移植,而过去几年,我国每年心脏移植手术大约600例,陈鑫说,能做上“换心”手术的病人已经算是幸运,“供体缺乏,仍然是制约心脏移植手术的最大瓶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陈鑫也一直在推动脑死亡后器官捐献立法,他也感受到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捐献器官理念的转变,器官捐献者也越来越多。
生者如斯,逝者已矣。对于已经寂然的生命,捐赠者留下的小小火苗,如同散落人间的点点星光,继续散发着光亮。
在心脏供体紧缺的情况下,植入“人工心脏”为心衰患者增加了一种新的选择。陈鑫介绍,“人工心脏”又叫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人体后,相当于为患者自身心脏装了一个能动心脏泵,通过泵的工作原理来辅助或代替自身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让自身心脏得到“休息”,同时也保证了脑、肾、肝脏等重要器官灌注。
如今,南京市第一医院完成了第20例“人工心脏”植入术,这是一颗超小型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是目前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国产人工心脏。技术的突破不断创造出更多可能,“人口老龄化的当下,心脑血管诊疗技术面临更多挑战,我们任重道远。”陈鑫说。
记者 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