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37届田汉戏剧奖公布评选结果,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青年编剧俞思含创作的丹剧《凤先生》荣获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作为近年来江苏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年编剧,俞思含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优美的文笔,在一众青年编剧中脱颖而出。
俞思含最初是从小剧场作品上崭露头角的。婺剧《无名》、越剧《僧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金粉世家》、昆剧《忘川》《画狐》等,不同剧种,古今中外的题材,在她笔下自有逸趣。其中,小剧场婺剧《无名》因为构思奇巧、思想深邃,被收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考题剧本分析。由她编剧的越剧《金粉世家》、锡剧《红豆》获首届及第二届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最佳编剧奖、最佳剧目奖。
从小剧场到大剧场作品,对俞思含是一种挑战。现代丹剧《凤先生》是一部主旋律题材大戏,面对“命题作文”,俞思含“有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但让她又有种想接受挑战的“蠢蠢欲动”。
通过两小时左右的舞台呈现,展现一个文化名人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难度很大,需要有“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的敏锐判断。俞思含在《凤先生》的剧本呈现上,以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关键时间节点为背景,以吕凤子三次创办正则学校的经历为主线,以其绘画书法艺术风格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为辅线,在有限的时空内,以极富戏剧性、代表性的事件,深入细腻刻画人物,展现人物赤诚热烈的爱国情怀、灿烂卓绝的艺术成就及对民族美育事业的贡献。她希望:“《凤先生》的创作,不仅对美育树人的教育理念具有现实观照,同时对于濒危剧种丹剧的振兴发展能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今年,俞思含在创作上屡获佳绩,除《凤先生》外,她编剧的现代话剧《默音》和古代越剧《富春山居图》分别获“戏剧中国”作品征集推选“话剧类·最佳剧本”和“戏曲类·优秀剧本”;小剧场锡剧《人间有味是清欢》作为江苏唯一入选剧本获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立项项目……短短几年间,有8部小剧场、6台大戏作品被搬上戏剧舞台。正是由于如此不俗的成绩,俞思含以全国第一名的排序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戏剧编剧类)。
对此,俞思含满怀感恩:“现在的大环境,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戏曲院团,抑或是业界前辈、戏迷观众,对年轻编剧都充满了呵护与支持。大家满怀善意,只要作品中存在闪光点,就会予以鼓励,甚至包容某些方面的不足。”作为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创作部副主任,除了专业的编剧工作外,俞思含还要组织开展大量包含编剧培养、采风观摩、剧目孵化等在内的专业活动。在她看来,江苏这样的文化强省,有那么多戏曲剧种和院团,还有系列戏剧创作扶持计划,青年编剧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空,同时也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戏曲其实在每个时代都有创新,作为当代青年编剧,希望我们的守正创新能让戏曲永远地与时俱进。”她给自己定下的创作目标是:不断突破,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人。
眼下,俞思含又全身心投入到红色题材越剧《一度梅花一度春》的剧本创作中,该剧讲述的是女共产党员帅孟奇与其昔日战友何宝珍、郭纲琳、陈阿妹、黄海明等一批巾帼英雄投身革命、用信念点亮青春的感人故事。
“当我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认真翻看这些女英雄牺牲前的日记时,她们对生命的憧憬和渴望,她们信仰的纯粹和奉献精神,真真切切打动了我。她们被捕入狱时也是一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她们的故事一定可以引起当代年轻人的共鸣,关键看编剧如何讲好这个故事。”俞思含感慨,创作还是要沉潜生活,不能仅靠想象。她直言,自己会用百分百的情感去写作,如火焰一般燃烧,写出那种首先能感动自己,而后能感动观众的好故事。
记者 高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