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岳明珍 陈佳丽 戴小淞 记者 丁小玲)一颗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在生长的关键时期,都需要充足的养分;那么,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学校又该如何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一颗“红色种子”,培养国之栋梁?南京江北新区这样破题——
9月4日,开学第一天,在“激扬青春跟党走”江北新区大中小学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中,来自新区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不同学段学生,迎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大手牵小手,传好思政教育“接力棒”
打破校园围墙,把讲台搬进社会。在大中小一体化的“大思政”格局下,江北新区坚持开门办思政,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论之美。
初心广场雕塑群厚重庄严,从空中俯瞰,红色文化展陈馆建筑呈品字形,对应曾在这里战斗过的王荷波同志“品重柱石”的高贵品格……活动首站把思政课开在了江北新区红色广场,让历史教科书“活”起来。
“满天星”宣讲团成员汪鸣谦带领浦厂小学红领巾宣讲员们,进行《红色丰碑永铸,江畔星火长明》实境宣讲。这堂课根据不同学段的差异展开各具特色的“体验式”教学。大家同上一堂课,同样的“品重柱石”精神,在大学生和中学生中品读出了不同层次的味道。
一场育人接力跑中,抓好大中小不同学段间的有效衔接是关键。实境观摩中,各学段学生共同聆听了长江文化和阻尼器的介绍,但领悟的内容各有不同。对小学生来说,通过参观一个个科研重器,建立对科技创新的直观感受;对于中学生来说,就需要理解人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进而帮助其树立人生目标;对大学生来说,就需要进一步明晰自己的使命担当。这堂思政课也因“大手牵小手”变得有趣有内涵。
“在新学期开启之际,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激励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党工委书记、局长郑武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构建思政“新格局”,扎实开展好“书记和校长带头讲思政课”活动;要聚焦课程改革,融合打造思政“新课堂”,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要突出队伍建设,聚力锻造思政“新团队”,建立完善选聘思政课教师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培养模式。
护航学生“拔节期”,按下衔接互联“加速键”
如果说在小学生心中播撒爱国的种子,侧重的是情感认知,那么中学、大学的思政课堂,重在厚植家国情怀——面对同一个教育目标,不同主讲人展开了一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接力式授课”。
南京江北新区浦厂小学思政课教师弓静以革命先驱王荷波“品重柱石”精神启迪学生,培养其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陈桂萍讲述浦镇车辆厂王荷波班组成员王强从一名冷作钣金技术工人成为首席技能专家的故事,让榜样的力量在学生心中萌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夏海燕描绘出一位位中国青年的模样,让大家在收获智慧启迪、精神力量之余,燃起更多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郑武以中国力量为切入点,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滋养思政课堂,不断增强时代青年的价值认同,引导他们厚植家国情怀。从《长安三万里》主人公的怀抱梦想、勇敢追逐,到新区学子勇夺大运会金牌,再到国家级江北新区八年来的改革探索,千年前的青春理想、现如今的接续奋斗,让逐梦“长安”何惧“三万里”的豪情,在青年心中升腾。
优师“频结对”,思政教育载体“再拓展”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深入探究、理解、贯彻,这考验着思政课教师对内容的整体掌握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思政教师,我们当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思政课教师陈慧玲说到。
在思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新区思政课改革不断创新。破除学段壁垒,实现有效衔接,新区还有妙招不断。推进“协同育人”一体化,《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一体化育人“江北样本”》入选省级示范项目;打造“区域特色”课程群,编印《家住长江北》特色读本,发布《共饮长江水》江北新区优质思政课课例集,共享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资源;首创“云上思政”新品牌,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暑期实践打卡活动,6万余名学生在“江北云思政”平台学习打卡……
担当为国育才使命,江北新区正推动各学校不断创新思政育人课程,在时代号角中,凝聚起迈步新程的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