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刘通)9月2日,2023年南京市“生态文明第一课”在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精彩开讲。在长江边、在水草间、在树林中,孩子们以天地为课堂,围绕长江大保护主题,深入了解新济洲的生态变迁,深植生态文明理念。
活动中,在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讲解员潘小玲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了湿地的特点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还有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以来的故事以及野生动植物的生长情况。
此外,长江大保护小使者的故事也在现场的课堂上一一呈现。据了解,2019年6月5日,江苏省沿江8市启动了“长江大保护 绿色共成长”活动,长江大保护小使者们将连续十二年通过采集记录长江沿岸的空气、水、土壤样本,观测生物多样性等,记录长江生态变化,让青少年与长江共同成长。
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的变化,是南京践行长江大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的缩影。长江船舶污染如何治理?一座水上绿色服务区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
据了解,这座“水中之城”在甲板上设置污染物接收装置,为过往船舶提供污染物免费接收服务,以往“一江春水向东流,垃圾污染到下游”的情况得到很大改变,服务区通过引入“云监管”,在船舶移交污染物后,一一记录在案,实现船舶污染信息化闭环管理。更值得高兴的是今年3月1日,江苏等地颁布《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船舶污染防治有法可依。
记者了解到,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十年禁渔”。11.1万艘渔船、23.1万名渔民退捕上岸,万里长江得以休养生息,长江生物资源状况逐步好转。
在长江新济洲生物多样性展示馆内,同学们跟随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的脚步,了解南京的生物多样性和长江里的动植物。一上午的时间,同学们穿梭在林间和水边,领略别具一格的湿地风貌;看水鸟翔翔天际,探知洲滩湿地与众不同的水陆景观、水文变化和生物栖息。这节“生态文明第一课”不仅仅是一堂生动的公开课,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体验堂。
“期待新学期有更多的孩子走进自然、感悟自然,参与到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来,成为美丽南京的建设者。”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张健表示,“未来,我们将开展多样的生态向学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