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观测流星雨形成的奇妙“磁场” 对话那些追星星的人
2023-08-16 07:06: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程晓琳 张宣  
1
听新闻

8月12日晚,淮安盱眙天泉湖畔,上千人正在等待一场流星雨降临。这场英仙座流星雨是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在8月13日左右迎来流量最大值。在这场流星雨的守候中,天文科普专家、天文爱好者、普通游客形成了一个奇妙的“磁场”。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天文观测渐渐走入公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化身“追星人”。

陪你去看流星雨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看星空,来之前,我甚至不知道牛郎星、织女星在什么位置。”南京市民余女士是第一次参加天文观测活动,她显得十分激动,满怀期待地等待人生中肉眼看到的第一颗流星。

“大家抬头看到的三颗能连成直角三角形的星星,就是常见的‘夏季大三角’,由牛郎星、织女星和天津四组成。”现场,南京天文爱好者协会观测部部长姚慷正在用指星笔教观众辨认星星。星空中,织女星高悬天顶,与牛郎星隔银河相望。在牛郎星的两旁各有一颗小星星,这就是在传说中被认为是牛郎和织女一双儿女的星星,这3颗星排成一条直线,因此也被称为“扁担星”。在他的讲授中,古老的神话故事在人们眼中转化为可见的存在。

12日晚9点20分左右,一颗拖着长尾的流星划破天际,随即引发了人们的阵阵惊呼,“我看到流星了!好亮好美!”“快点许个愿!”这颗一闪而过的流星,点燃了“追星者”们夜晚的第一个狂欢高潮。随后,第二颗、第三颗流星也接连在星空中闪过,一场宇宙级的浪漫正在上演。

流星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英仙座流星雨年年都有?为什么流星会拖尾?星空下,人们脑袋里的问号也越来越多。姚慷告诉大家,流星雨的母体一般为彗星,彗星在靠近太阳时,升华的水冰会携带砂砾脱离彗星表面。在引力和光压等扰动作用下,砂砾逐渐散布在彗星运行的轨道上,形成一个布满砂砾的椭圆条带。当地球穿过这条砂砾带时,就会发生流星雨现象。

“象限仪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和双子座流星雨被称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每小时天顶流星数量均超过100颗。”他介绍,地球虽然不能每年都遇到这颗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彗星,但每年都会在差不多同样的时间穿过该彗星的轨道,所以,每年差不多同样的时候,都会遇到差不多规模的流星雨。

12日晚至13日凌晨,不断有流星从星空中飞过。姚慷告诉记者,当夜南京天文爱好者协会在观测基地观测到了110多颗流星。

“流星划过的那一刻,我在想,人生是不是应该活出几个如流星一般闪耀的瞬间?”余女士在看到流星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流星与地球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而燃烧发光,随后便消失殆尽,只留下一闪而过的尾迹。“然而,在流星生命的最后一瞬间,却是它最美的一瞬间。”

随后,大家还在南京天文爱好者协会专家的指导下体验了土星和木星的观测。南京市民赵女士在看到土星和木星的样子后,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用肉眼看到土星和木星,和小时候在课本上看到的一模一样,土星周边带着一圈温柔的光环,木星的身后跟着三颗小小的星,它们都泛着闪闪的、温柔的黄色,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星空的魅力。”

入夜,人们仍迟迟没有散去,许多人选择搭起帐篷,在户外感受“流星雨之夜”。苏州市民周先生告诉记者,平时很少会留意到头顶的星空,今夜看了之后才知晓星空之浩渺无穷,“我们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会释放自我的情绪,让心理和大脑得到舒缓,在对宇宙的敬畏和思考中释放自我。”

儿时仰望的星空,在长大后有了绚烂的色彩

8月5日晚,盐城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夜空中万里无云,一抬头,便是满天繁星。一群天文爱好者来到这里,架起天文望远镜,牛郎星、织女星、银河,甚至遥远的星云,都清晰可见。在天文爱好者的眼中,星空会有什么样的颜色?在星空下,记者与这群“观星者”们展开了一场“星空夜话”。

“最难忘当年那场流星雨。”天文爱好者张开畅的“追星”故事,源自儿时抬头可见的满天繁星。星空下,他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我老家在建湖农村,小时候抬眼就能看到繁星、银河,运气好还能看到流星。也许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埋下了一颗天文的种子。”

1998年,正在读大学的他经常“泡”在学校图书馆的天文书籍中,随后,他萌生了买一台望远镜的想法,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望远镜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但他没有放弃,硬是通过省吃俭用攒下来的360元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望远镜,“虽然只有50毫米口径,但通过这台小小的望远镜,我开始了探索星星、月亮之旅。无论是月亮上的众多环形山,还是木星上变化莫测的云带,或者土星色彩斑斓的光环,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那场流星暴持续了五六个小时,最大峰值达到每小时1万颗以上,有的流星特别大,有的流星像闪电,有的流星划过时可以听到划破大气层的摩擦爆破声。”令张开畅印象最深的一次观星,当数2001年11月19日凌晨的狮子座流星暴。据他回忆,当时和一些同学站在宿舍的楼顶,每一颗大的流星划过的时候,流星和同学的尖叫声一起“刺破”寂静的夜空,“一直到清晨,仍然看到黎明晨光里的流星在飞逝!”

也因为观星,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天文爱好者。柏治江是盐城天文爱好者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自己大概四五年前才“入坑”天文,开始通过望远镜观测星空。在许多天文爱好者的故事里,小时候的星空是难以重现的景象。“小时候每次下乡,晚上走在乡间小路,抬头就是满天繁星、银河照耀,虽然一些道路没有路灯,但星光点点把地面照得很清楚,甚至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追星者”们儿时仰望的星空,在长大后渐渐有了更丰富的色彩。

在“追星者”眼中,星空是什么样的存在?盐城天文爱好者杨洋告诉记者,在普通人眼中,星空的星星们颜色是单一的,但透过专业天文望远镜,星空中的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星系、星团等各种天体是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

“我对星空的热爱,萌芽于小学时观看的动画片中浪漫的星空神话,那时候常常在梦境和遐想中遨游宇宙,也会在夜幕降临时,看看天上颜色不同的恒星和有着有趣名字的星座。10岁那年,父亲在生日时买了小双筒送给我,我就开始观测月球上的月海、月溪、环形山和更遥远的星空了。”杨洋介绍,长大后,自己对天文的热爱不减反增。利用业余时间,他在世界暗夜星空保护地大丰野鹿荡,观测、拍摄过太阳系行星、M101风车星系、M42猎户座大星云等深空天体;还在非洲的毛里求斯追逐过肉眼清晰可见的、南半球独有的大、小麦哲伦星云;在国际邮轮上“遨游”壮丽银河,顿觉宇宙之无穷。

星空的闪烁是否是待解的密码?星际穿越能否逆转时间?柏治江带着对星空的探索,望向更深的夜空,“每当通过望远镜观测星空时,想到它们距离我们几亿光年甚至几十亿光年,就感觉很神奇。每次用高倍目镜看月亮都感觉它近在眼前,触手可及,有种漫步月球的感觉。”

观星,就像“弹钢琴”,观星者们带着对当晚观测和拍摄星空的未知,“弹奏”出独有的星空协奏曲。天文爱好者葛丰铭说,星空中璀璨的星星、流动的星云和绚丽的行星,都是令人着迷的视觉盛宴,他们通过大型望远镜看到了许多星系和星云,带给他无尽的震撼。“星空值得一看的东西太多,每次观星都有难忘的记忆,我们曾在观星时意外看到了漫天闪电的壮观场景,在等待流星雨时还见过带着声音的火流星划破长空。”

在观星者的眼中,星空是一种别样的美,是一种对宇宙历史的记录,也是一个有无限可能的世界。“在星空下,我们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延展,也许下一秒我们就会看到参宿四的爆发,苍穹浩瀚,星空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世界。”葛丰铭说。

从“路边天文”到“全民追星”

过去十年里,每到中秋节的夜晚,人们总能在盐城街头看到一位身着汉服的青年带着望远镜,为市民做观星科普,这位青年叫陈自坚,也是一名资深天文爱好者。

“从简单的行星摄影,到拍摄深空天体,再到更加专业的行星摄影,都是我的拍摄日常。”他希望能把看到的这些美丽壮观的景象,拍下来和其他人分享。“随着越来越多人关注观星,我们所做的科普已不止于路边天文科普,而是有了更丰富的形式。”

“观测星空,由于室外观测天气影响很大,冬天严寒、夏天蚊虫咬,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柏治江告诉记者,团队在观星的同时也给市民做些天文科普活动,目前,团队已与各单位联合开展天文公益科普活动近30场,“未来我们希望成立协会,架起天文专业机构和大众的桥梁,让天文科普进入大众的视野。”

近日,盐城天文爱好者们组织了一场月亮观测体验活动。天色渐晚,前来观测月亮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或许因为下午刚下过雨,夜空很晴朗,只飘着几缕白云,月光皎洁,散发着迷人的金色光晕。在他们的耐心讲解下,不少人逐步掌握了使用天文望远镜的技巧,并用手机记录下观测到的月亮。

“在我们的家乡盐城,有江苏唯一的世界暗夜星空保护地——野鹿荡,天文爱好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独特的暗夜星空将照亮更多人的‘追星’梦想,让天文科普的种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杨洋说。

“我们是带着孩子从合肥过来参加的,虽然因为近视又忘戴眼镜,晚上她只听到别人欢呼,而自己一颗流星也没看到,但是听了很多大咖耐心讲解的知识,用天文望远镜进行了观测,还摸到了陨石,孩子很高兴。相信这也是一颗小小的种子,激励她心怀科学,憧憬宇宙。”专程从合肥赶来盱眙天泉湖看星空的王女士一家在星空下度过了难忘的一晚。她说,天文观测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触及不到的事情,但天文爱好者的科普讲解,为她打开了一扇观察宇宙的大门。

“花136元买的望远镜,我用它看到了一颗彗星。”已经拥有多年观星经验的南京天文爱好者协会秘书长许军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拥有的第一台天文器材。当时,十几岁的他,开始一点点自学天文知识,去图书馆看《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卷,去邮局订阅《天文爱好者》杂志,“我到现在都记得杂志的邮发代号是‘2—352’。”

姚慷同样也认为,年幼时的天文观测经历让自己培养了延续至今的天文观测兴趣。据他回忆,初次观测天文是在1987年,那时候在上小学,偶然有了一次观测日全食的经历,“那次日食观测使用的是很简单的设备,比如在水盆里面滴墨水,在玻璃片上抹黑墨水,通过透光观测日全食,这也是我产生天文兴趣的起点。”

许军坦言,目前公众的天文素养仍“差些火候”,一些地区学校、少年宫很早就建设有天文台等设施,但是大部分都是处于建成后使用率较低的状态,而究其原因,并不是不想用,而是没有人会使用,导致资源浪费,“甚至有一些天文台从建成到报废,利用率非常低,十分可惜。”

如何避免各地天文科普资源继续出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问题?许军认为,天文科普活动正在逐渐兴起,公众接触和了解天文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他提醒,当科普市场化后,也需要注意天文科普的质量,让具备充分天文知识储备、天文观测经验积累的科普工作者快速引领公众走入天文的世界。

自2007年开始,许军和其他天文爱好者们就发起了路边天文公益科普活动,带着天文望远镜,在城市里带人们看星星,并一直持续至今。他认为,前期通过有趣的天文观测,让青少年了解天文、进而激发他们的天文兴趣,对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极大的帮助。

2019年,许军等人在南京科技馆举办了一场路边天文活动,没想到,一个青年告诉他,自己曾在12年前参加过许军组织的路边天文科普,也就是因为那次活动,他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隔12年的这场重逢,让许军坚定了将天文科普做下去的信念,“我想让孩子们知道望远镜的原理,了解环形山等形成的原因,让更多的人对天文产生兴趣。”

能否打造一处为公众提供快速入门天文观测的好去处?2020年,许军与南京浦口区星甸街道合作打造九峰山天文台。为了让天文台更智能,他和协会同事共同开发了“智能天文台”集成系统,该软件可远程控制,并且操作便捷。在九峰山天文台,只要用户点击按键,选择观测物体的图片,望远镜即可自动指向该目标,圆顶也自动跟随,经过简单培训后,即使是没有天文观测经验的普通爱好者,也可进行天文观测。

“面对与日俱增的公众天文科普需求,单依靠协会有限的科普人员难以满足需要,目前我们用多年天文科普、天文观测经验打造了天文科普课程,同时也正在开展天文科普老师的培训。目前协会已建成三处天文观测基地,分布在南京和盱眙。未来我们将结合天文基地,开发完善天文科普课程,同时也将继续建设新的天文科普基地,在更多人的心中种下天文科普的种子。”许军说。

记者 程晓琳 张宣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