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南京大学3900名本科生告别鼓楼校区分赴仙林、苏州校区——励学双城三校区 敦行磨砺报国志
2023-07-23 06:58: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实景图

记者 杨频萍 陈悦勤 实习生 陈兴民

7月22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一片生机勃勃。当天上午,南京大学技术科学试验班的460余名本科生从鼓楼校区出发,经4个小时车程来到这里。

2022年9月,南京大学开启“寻根性办学”,本科新生大一年级全部入驻鼓楼校区,完成一个学年的大类培养后再进行学科专业分流。一年过去,自7月20日起,2022级约3900名本科生在3天时间中整体搬迁至仙林和苏州校区,开启全新的“双城”生涯。

你好新校园!

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22日上午11点半,满载着学生的15辆蓝色大巴从苏州校区南大门驶入。这些本科生也是本次搬迁大军的最后一个“批次”,加上前期到达的志愿者,500名学生的入驻标志着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正式启用。

漫步校园,只见东区的教学组团外立面和柱廊,沿用了南京大学传统的灰红色搭配,仿古青砖与红框融合,校区设计还融入了苏州园林元素。“一想到未来3年都要在这里学习、生活,我就充满期待!”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俞泉君同学兴奋地说。

行走在校园中,处处可以感知古朴与传统;走进建筑内部,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大厅开放空间、阶梯教室等宽敞明亮,各类设施齐全,每栋宿舍楼还专门预留了两个集中放置大号行李箱的房间。

“嘀——”用校园卡刷开宿舍的智能门锁,集成电路学院学生王启航迫不及待搬着行李踏入崭新的宿舍。上床下柜、干湿分离型独立卫浴、洗手池、空调、阳台……一眼看去,各类设施完备整洁。王启航连忙用手机拍下一张图片给家人和朋友发去消息,“新校园很大气、现代化,有未来感,我很喜欢!”

安置好行李后,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学生张耀超和同学一起参观校园。一年的“寻根”之旅,让张耀超对鼓楼校区充满了感情,早晨离开前还特意又逛了一遍校园,用手机留下影像。“相比于鼓楼校区的古朴厚重、历史悠久,苏州校区有着更现代化的建筑和配套设施,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来到这里,是我新的开始。”张耀超说,苏州在数字经济、智能软件产业方面具有优势和基础,期待未来在这里学习更多知识、提升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的智能软件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再见老校区,

“文化滋养”装入行囊

这几天,很多南大学子在鼓楼校区徜徉留影。无论是去仙林校区还是苏州校区,莘莘学子将百年老校区的“文化滋养”打包进行囊。

在鼓楼校区,每一次触摸历史的过程,都是在和大师隔空对话。

“来到南大前,我就读过余光中先生的《钟声说》,对‘常青藤攀满了北大楼’这一句印象尤为深刻。”开甲书院的温同学来自广西,于2022年秋季学期走进了南大鼓楼校区。小温学的是工科专业,但她在北大楼前听过昆曲,也是南大校史博物馆的常客,在那儿一逛就是两三个小时。“一想到我走过的这条路,百年前曾经鸿儒云集,他们就在这梧桐树下行走讨论,我的内心总会涌起一股神圣感。”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大地》创作地“赛珍珠纪念馆”,秉文书院的赵昱昊和同学们一道,在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宪带领下,畅谈人文学科的价值与阅读的方式,这样的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的课堂不只在教室,像新生学院的原创歌曲《新声》中,有这样一句‘秉鸿鹄志,著济世文’,这句话将陪伴我整个大学时光。”

采访中,不少学生表示,新生学院“南雍下午茶”环节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记者了解到,南京大学新生学院为学生们设置了这个特色环节, 通过新生对话大先生,让青年学生濡染观摩,在经验丰富又充满想象力的学者影响下,精进学问、涵养人格。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邢定钰院士时我好紧张。”有训书院的任禹宁同学告诉记者,和蔼的邢院士以“老学长”身份,向同学们回忆起他在上世纪60年代来南大求学的经历。“邢老师回忆,那时的条件不好,在草房中上大课,做实验也只能在北大楼的地下室,十个同学挤在一间宿舍,大家用脸盆打菜吃。再看看现在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更有动力勤学奋进。”

“施毅院长给我们讲过程开甲先生的故事。”健雄书院的毛靖淇说,施院长回忆,程开甲先生是一位“普通的老先生”,但他的一言一行之间,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施院长一直在强调程开甲先生的这句话,‘我们的研究方向,一定要为国家发展而服务’,我想这就是一种精神传承。”

三校区“一盘棋”,

新起点展望新学期

在南大苏州校区宿舍楼甲楼,身穿“小青新”黄马甲的志愿者丁阳忙碌地穿梭在人群中。丁阳来自集成电路学院,和其他志愿者于19日就提前抵达新校区,以便为刚来的同学做好服务。

在宿舍门口,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曹庆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小礼物,打开一看,袋子里装着扇子、矿泉水、降温贴、薄荷糖等清凉用品,“行李已提前运到楼里,我可以‘拎包入住’,感觉特别温馨,很感动。”

在20日、21日这两天,仙林校区的3400余名学生已全部搬迁到位。地科院学生陈方信告诉记者,休息两天后,他将在江苏和云南两地开始约18天的地质实习,“鼓楼校区给了我丰厚的文化滋养,我对接下来的生活也非常期待,希望能在最前沿的地质学研究场所充分锻炼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科研思路,探索未来更多可能。”

记者了解到,本次搬迁是自2009年以来南京大学最大规模的一次学生搬迁。学校共调用了50辆厢式货车和25辆大客车,采取人货分离、有序循环的形式开展搬迁。两地三校区“一盘棋”规划,相关部门高效协调,学工干部全员参与两端衔接等,保证整个过程平稳安全有序。

南京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老师曲直介绍,在搬迁之前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搬迁方案,对3900名同学的安排精确到每一个人。“几点向楼下运行李、几点装车、在几号车装车,都写得清清楚楚。学校统一采购纸箱供学生打包行李,学工部还为每一名同学设计了行李标贴,用不同的颜色、数字标示学生行李要送达的楼幢,便于快速有序准确地卸车。”

“此次搬迁的学生,将在南大仙林校区和苏州校区开启新的人生篇章。”南京大学新生学院党委副书记施佳欢表示,2022级学生即将进入专业培养阶段,相信他们在新的校区将加快成长、青春奋进、矢志创新。

标签:
责编:罗鹏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