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辅导员似乎和学术科研与实践“绝缘”。可钱珺有点不一样:自2007年毕业留校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辅导员至今,她培养出2届本科生,7届研究生,共3000余人,自己也从一名硕士变成了博士、硕士生导师。科研、学术、实践,获评江苏2023年“最美高校辅导员”的她一直努力从多个方面呵护学生成长,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从“不适应工作”到“辅导员标兵”
“当个纯粹的一线辅导员,和学生保持最近的距离”是钱珺的初心。
与学生年龄相近,曾让钱珺感到不适应辅导员身份。后来她想,相近的年龄,也许更好与学生交心。钱珺积极同前辈和学生沟通,调整工作方式。她的工位总会为学生敞开——直到现在,她的办公室还总是人来人往。
真情能够换来真心,同学们渐渐认可了这位大姐姐。“钱导”,成为同学们表达对辅导员钱珺认可的亲切称呼。“她是我遇到的最暖心的辅导员,遇到困难总想办法帮我们解决”。
开展思政教育,是辅导员的另一项重要职责。钱珺是学校较早一批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老师,也是较早获批课程思政教改课题和示范课程的老师。近三年来,她先后主持1项课程思政教改课题、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课程思政在线开放课程、1本课程思政重点教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入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案例》。
科研—思政—实践:全面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路径
2016年,钱珺获得博士学位证书,并成为南京师范大学第一位担任专业硕士生导师的辅导员。自此,“钱导”又多了一个身份,她尝试让自己的“辅导”更加专业,更高水平。
攻读学位中的体验,使钱珺深知学生科研训练和学术能力的重要性,她建立“传帮带”学风引导机制。定期组织“弘爱传媒讲坛”,邀请学界知名专家学者给予学生学术启发;举办“求真善学沙龙”,邀请青年学者和卓越奖学金获得者与学生学术探讨;举办“周三下午见”读书会,让更多的研究生爱上读书,爱上学术。
利用新闻学相关知识,钱珺创新性地搭建起网媒矩阵、内容生产、媒体联动三重平台,织造起一张“思政教育网”。以丰富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创作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先后策划“百年党史天天读”、“我的家乡奔小康”全媒体行动、“党建防疫墙,厚生旗帜扬”、“学习二十大进行时”等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学院与主流媒体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引导学生在更宽广的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钱珺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为目标,创建了“以赛促学”实践导学模式,所带和指导的学生曾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50余项,她个人也获得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指导教师、江苏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国际大学生广告节最佳指导教师、中国大学生广告节学院奖银奖指导教师和优秀指导教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等“优秀指导老师”荣誉11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6年高校辅导员之路,在钱珺的影响下,先后有21名学生赴青海、贵州、四川支教,支教成果受到中纪委、江苏省委领导的鼓舞和肯定;共108位毕业生奔赴中西部地区,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在基层一线就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和育人效果显著。
当同期工作的不少同事已走上院系领导岗位时,钱珺依旧选择坚守,继续在“双导”的道路上砥砺前行。面对转岗等职业选择时,她用职位上的“后进”实现着“育人”的前进,“管理和科研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与我而言两者同时支撑我的成长发展,缺一不可。”
在南师大新传院,约有41位毕业生循着她的足迹,选择了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