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多角度探寻里下河地域文化——是“水乡洼地”,也是“文化高地”
2023-05-05 14:1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 记者 于 锋

近日,由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泰州市人民政府、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里下河地域文化研讨会”在兴化举行。一百多位来自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探讨里下河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价值。

兼融吴楚越之韵,汇聚江淮海之风。里下河地域文化是江苏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里下河地区处于江苏的中心区域,密布的水网、兴盛的水运,使得各种地域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塑造了极具水乡特色的城脉、学脉、文脉,孕育了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王念孙、王引之为代表的扬州学派,以及近代以汪曾祺为代表的里下河文学流派,形成了溱潼会船、高邮民歌、茅山号子等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兴化市地处里下河腹地,文脉绵长,底蕴深厚,《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有“东方黑格尔”之称的刘熙载等皆在这里留下璀璨的印记。

何谓“里下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书录说,“里下河”并不是一条具体的河流,而是江苏中部以兴化为中心、以海滩潮洼为基础的平原洼地,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南至运盐河(通扬运河),北至淮河入海水道,是为里下河地区。

虽然地貌为“水乡洼地”,而内涵却是“文化高地”。在陈书录教授看来,可从多角度探寻里下河地域文化。演讲中,他以明清时期生长于里下河地区的吴承恩、李春芳、宗臣、吴嘉纪、郑燮、施耐庵、王磐等著名文人的视角,观察里下河地域文化。在他看来,里下河文化别有一番河海文化的气象。这种河海文化与襟江带湖的吴文化、枕山臂江的金陵文化、江河行地的维扬文化、依江傍海的苏东海洋文化等同中有异,蕴含着水乡洼地、河海气象的生态文化,煮海力耕、农商同道的民生之路,柔情似水、箫心水韵的柔美品格,抗洪御敌、剑气刚胆的阳刚之气,百姓日用、心系民生的民本情怀。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敏研究员从考古发现入手,分析了里下河平原的农业文明。张敏介绍,里下河平原是我国粳型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在属于里下河区域的高邮龙虬庄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6600—5500年的稻作遗存,出土的炭化稻粒上首次发现了无芒、非落粒性、大粒化等一系列的栽培稻性状。考古学家第一次在炭化稻中成功提取了古稻DNA片段,第一次通过植物蛋白石的数量推算水稻地上部干物重和稻谷产量,展现了我国农业由野生稻—“栽培的稻”—栽培稻的驯化、演进、突变的全过程。

张敏认为,龙虬庄遗址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栽培稻,将我国栽培稻的形成时间提前至距今5500年前,足以证明里下河平原的农业文明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过贡献。时至今日,里下河平原依然是我国最发达的稻作农业文化区。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戴珩研究员深入分析了里下河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价值及利用途径。他介绍,里下河地区的高邮民歌、兴化民歌、南闸民歌、茅山号子、车水号子展现了鲜明的地域特征;董永传说、溱潼会船、茅山会船、龙舞体现着共同的民族情感;施耐庵与《水浒传》的传说、郑板桥传说、板桥道情、十番锣鼓流露出独特的人文气息;高邮民歌数鸭蛋、板凳龙舞、锣鼓书构建了动人的生活场景;淮扬美食、里下河美食、东台鱼汤面、宝应捶藕散发出迷人的水乡味道;渔具制作技艺、捕钓技法、水车制作技艺、竹泓木船制作技艺蕴含着卓越的水乡智慧……

里下河地域文化研讨会经过前期组织专家实地调研、面向社会征集论文,最终选出55篇代表性研究成果。内容涵盖里下河地区历史、文化、地情、人物、民俗等方面。专家认为,里下河地域文化研讨会是对江苏地区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一次展示,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标签:
责编:马燕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