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下午,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馆长、地方志办主任盛捷带队走进汉口路小学,开展档案方志文化进校园活动。
活动邀请国家语委评定的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开展南京方言文化专题讲座。陈宗霞是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为保护南京方言特地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场丰富生动的现场教学。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而欢愉。期间,工作人员为师生们发放家庭建档和新修订《档案法》宣传册,鼓励记录家庭档案,留存成长印记。

陈宗霞介绍,南京话是南京的先辈们留下的土语,包括白话、白局、评书,在2004年被评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的土话有3000多个,其中很多土话,有音无字,口口相传。老南京话有四大特点:其一,老南京话里儿话音、卷舌音多,如“脑门”叫“脑壳儿”,发音时嘴唇要窝成“O”字形。其二,老南京话的入声区分非常清楚,平舌音、绕舌音不能混为一谈。其三,老南京话涵义丰富,文化含金量特别高,比如蚯蚓叫“曲张”,这是根据物件的特点取名。其四,老南京话速度很快,所以南京话听起来就是“韶”。最后,陈宗霞深情地说:“作为南京人,我们不能忘记母语,这是老南京的‘根’。”孩子们听得余兴未足,纷纷举手上台,与陈宗霞进行学说南京话的互动活动。陈宗霞和工作人员们,又即兴用普通话和南京话分别朗诵了《再别康桥》。“真过瘾呀!尤其是听南京话版的《再别康桥》,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呀!”五(2)班陈静瑶如是说。
活动后,盛捷代表馆(办)向汉口路小学赠送地情文化书籍,为孩子们送去鼓楼特色的精神食粮,并设立“乐读鼓楼”方志文化书柜。

说乡音,诉乡情,慰乡愁,南京方言记载着乡情风貌,传承了老南京的历史记忆。弘扬方志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汉小每一位学子将努力做到守正创新,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