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时代10年,党报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显著特征是媒体融合。国家推进的媒体融合政策,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为党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张晓红和学生赵娜、曾紫涵在《传媒观察》2023年第1期刊文,从媒体融合进程出发,以中央、省级、地市级党报的融合转型实践为例,围绕内容深耕、渠道拓展、平台建设、经营融合、管理改革等方面展现党报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和实际成效。
新时代10年,传媒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党报作为其中的主力军,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探索实践,在新的传播格局中坚守主阵地,努力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取得了明显成效。新时代党报10年的发展历程,其主要脉络和显著特征就是媒体融合。10年来,从自发、零散的局部探索实验,到国家战略的整体部署和持续推进,党报融合发展逐步深入,融合体系日渐完善,其发展成果正在经受“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求的检验。10年来,党报从传统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融合的目标、方法、手段逐步清晰,发展的成效日益显著。在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参与社会治理、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党报舆论阵地不断壮大,主流之声愈加响亮
在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的时代,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既是党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要求,也是壮大主流舆论的紧迫任务。随着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特征的逐步显现,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日益增强,主流舆论阵地不断壮大,主流之声愈加响亮。
1.全程传播,牢牢把握时度效
近年来,党报新闻资讯的更新周期以分秒计算,抢抓时机发布权威的新闻内容,努力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公信力。
北京日报客户端坚持7×24小时不间断为用户提供即时信息、权威解读、时事分析等内容。不少党报的新媒体平台24小时更新、处理发布信息内容,并且对新闻事件进行全程记录。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期间,人民日报的人民视频联合长江日报、央视新媒体等24小时直播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两所医院的建设现场。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党报发挥主流媒体优势,灵活采用“短视频+直播”的报道方式赋能政治传播效果。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广西日报推出“聚焦二十大 24小时无间断AI播报”栏目,根据该报社记者形象定制AI虚拟主播“聪聪”和“康康”,不间断播报每日盛会新闻,以“新”出彩。
2.全息呈现,传播方式立体化
党报对新闻产品的呈现形式愈加多元、立体。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率先尝试了“5G+VR”全景直播的报道形式。
2020年,四川日报全媒体组建智能采编团队,通过智能机器人“大川”对新闻信息进行即时的追踪与采集,利用智能技术提取关键内容,有效简化新闻报道前期的内容搜集与整合工作。
2021年5月,浙江日报进一步探索深度报道新媒体化,推出“简印”新媒体栏目,将深度报道制作成视频、长图、漫画、H5等形式,在客户端、抖音、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渠道推送。
此外,党报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脱贫攻坚、抗疫防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报道不断创新,全方位奏响主旋律。
2020年疫情期间,各级党报利用多媒体平台“数说”疫情,运用动态地图、图表信息等多种数据可视化的手段,推出众多融媒体产品。
2020年1月,人民日报的人民视频开设了全国第一档网络直播节目《人民战“疫”》,联动直播平台251家,近7亿观看量,单期最高播放量2000万。
2020年3月,为感谢援鄂医疗队,湖北日报依托融媒体矩阵并结合图片、视频和H5等多种融媒体形态,推出抗击疫情融媒体产品《“琼”尽全力情暖千湖》《“荆”生今世“粤”来越好》《“晋”心尽力驰援四市》等报道,并发起微博话题“32封情书致敬英雄”,阅读量达867万。
3.全员发力,参与主体多元化
在当前先进的媒介技术生态下,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拥有传播信息的能力。在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过程中,党报不仅要求采编人员掌握策、采、摄、编、播等全媒体能力,还积极邀请用户、企业、政府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传播,第一时间向党报相关平台提供新闻信息线索和内容。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的人民视频就与全国近百家媒体、政务机构、人民拍客联动推出直播栏目“武汉时间”,该节目每期参与观看的人数超过3000万。
人民日报搭建了PUGC聚合平台,通过集纳自制、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三类内容,实现智能分发,助推短视频内容生产。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视频编辑部主力打造的“京直播”“都视频”融媒体品牌,推出了“代表委员Vlog”“新闻我来说”“两会云访谈”等视频报道栏目,给用户带来别样体验。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党报还注重媒体联动,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实现矩阵式传播效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5家地市党报联动推出“百年奋斗路·百城访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形成强大宣传声势,体现党报集群信息交互的全员传播力量。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道期间,北京日报客户端京直播推出“喜迎党的二十大 20地·一览中国红”慢直播,全国范围内联动川观新闻、海南日报、重庆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24小时不间断直播,全员传播展现祖国大江南北,一览中国红。
此外,山西日报客户端就党的二十大主题发起和参与《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江山如此多娇》跨省联动系列报道,融媒联动扩大传播声音。
4.全效初显,实现多功能一体化
党报在深度融合发展中,不再局限于提供优质内容、发布权威信息,而是向着提供服务、助力社会治理转化。目前,党报的全媒体平台功能更加综合化,既有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又能够为用户与企业提供诸如政务、民生、电商等各种服务,形成主流媒体“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特征,用户黏性不断增强,通过服务聚合用户,进而发挥引导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综合价值。
近年来,党报加快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全方位视角和多元化服务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2017年,上线两年多的人民日报客户端政务发布厅,吸引了2000多家党政机关入驻,积极推动各级党政机关解答群众各类诉求超过25万项。
2017年,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推出“辟谣举报平台”“网络问政”“掌上温州”等20多个融媒体平台,其用户超过千万。
2018年,党报抓住全国启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机遇,将服务延伸到基层和群众。
福州日报依托“福州新闻云平台”积极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整合新闻资源,通过“云平台”在新闻信息共享、发布平台共用、联合作战发声等方面形成合力。
内蒙古日报社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信息服务为优先,积极搭建“草原云”融媒体平台,逐步引导全区103个旗县融媒体中心入驻,从而打通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湖南日报社的“新湖南云”、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四川云”等,皆以“云端”形式吸纳下级区县级媒体入驻,利用“云平台”为群众提供各项政务、生活服务。此外,党报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实现品牌和流量的变现。
疫情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发起的“为鄂下单”系列公益直播带货活动累计销量达300万单,总成交金额超过2.5亿元。为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推出云招商、云展会、云招聘、云助农、云课堂等系列“云服务”。
“全效媒体”功能的发挥,意味着用户良好的“使用与满足”,一方面实现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最大化与最优化,进而产生媒体认同、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另一方面实现用户价值转换,带来更多商业机会、流量变现及经济效益规模化。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
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党报以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持续加强并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积极打造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和全媒体传播矩阵,努力探索平台化、节点化的新型传播模式,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努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中央级党报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地方党报的对外传播参与度正在逐渐增强,一些省级、地市级党报凭借其地缘、开放等优势,走在地方党报国际传播的前沿。
1.人民日报立体化传播矩阵初步形成
当前,全球有49.5亿人使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用户超过46亿。人民日报顺势而为在国外主流社交平台开通运营账号,目前,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总粉丝近1.24亿,日均发帖超过200条。
此外,人民日报搭建自主平台,截至2021年10月底,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国际影响力逐步攀升,海外用户占比达71.2%;人民日报海外版打造的海客新闻客户端境外用户占比达50%;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拥有近1.24亿的粉丝量;“学习小组”“侠客岛”等微信公众号在对外传播中也备受关注,并且“侠客岛”还在尝试利用互联网的UGC模式,吸引全球用户参与到生产内容中。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化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是党报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的具体举措。
2021年,人民网在原有9个外文语种基础上,增设意大利语、斯瓦希里语和哈萨克语3个外文语种。“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多语种网站从7个语种增加到10个。人民日报依托英文客户端和人民网12个外语频道及海外网、环球网,注重运用海外社交媒体和各类平台,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2022年10月19日,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人民日报视频号乘势推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2分37秒的短片概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聚焦张桂梅、祁发宝、张定宇和黄旭华,讲述“小”人物的“真”故事,以微视频诠释我党始终如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短时间内获得“10万+”的播放量与转发量。
2.地方党报依托优势重点突破
吉林日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打造面向东北亚区域的全媒体外宣平台。
深圳日报凭借其开放优势,以“爱深圳”英文网站、“ShenzhenDaily”APP为核心,以微信、脸书、推特为抓手,构建立体联动的对外宣传网络。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推出英文外宣媒体《丝路邮报》,以提高中国媒体在世界舆论场上的话语权。
2018年7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重庆国际传播中心设立了iChongqing媒体矩阵,截至2020年9月底,iChongqing总用户量突破414.8万,全平台累计获得曝光量超3.46亿人次,互动量超1121.8万人次,日均海外访问量达10000+。
此外,一些省级、地市级党报紧跟热点,扩大对外影响力。
2021年,云南象群北迁的故事被国内外广泛关注。云南日报及时跟进相关故事,依托“云快报”“云桥网”等平台,以及脸书和推特账号,采用英语、柬语、泰语、老挝语、缅甸语等语种,面向东南亚进行国际传播,吸引了超过50万网友关注,获得近万条点赞、转发和互动。在此期间,云南日报的“魅力云南”“湄公河”“吉祥”等脸书账号也因为报道云南野象迁徙受到热捧。
新疆日报致力于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在对外传播中打造美丽新疆名片,立足报端长期开设“美丽新疆”专版,同时新媒体端多平台共振,如新疆日报官方微博推出#好山好水看新疆#的话题,“石榴云”客户端打造“宝地”“疆游”等专栏,通过短视频、Vlog等全媒体报道手段,转“他塑”为“自塑”,将美丽新疆的象征性符号建构为具象的国际化形象。
面对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传播新格局,党报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打开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果。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部试验田,到国家政策驱动下的融合发展顶层设计;从内容创新、渠道拓展,到“中央厨房”全媒体平台的建设;从融媒体产品矩阵的构建,到现象级产品频出;从提供信息、深耕内容,到服务价值链的延伸;从传统的报业经营为主,到多元经营模式的开发;从部门“单兵作战”、各自为政,到组织架构重建、管理制度创新……层层推进,全面开花。
(载《传媒观察》2023年1月号,原文约15000字,标题为:党报10年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创新实践。此为论文第三部分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张晓红,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娜,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日报社编辑
曾紫涵,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