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传媒观察|互联网历史的中国传统和中国风格
2022-12-27 12:53:00  来源:传媒观察  作者:杨国斌  
1
听新闻

首届互联网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2年11月初在乌镇举行。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研究的盛会。《传媒观察》及时开辟专栏,推出相关研究,善莫大焉。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中国于1994年接通国际互联网,适逢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走向深化的关键时期。互联网的发展受益于经济改革,又为市场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互联网的发展也和经济改革一样,是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已在国外发展起来,但一种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就需要新的探索和实践。中国互联网的历史,是实践和探索的历史。

实践是多方位的。从全国性的互联网骨干网和互联网管理制度的建设,到网站和社交平台的开发与运营,再到网民和用户的日常网络行为,无不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其间有创业者的艰辛,也有网民发现新大陆的兴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网络社区、社交平台和网络文化。从早期的BBS和个人主页,到后来的博客、微博、视频、微信、知乎、豆瓣,等等,网络社区和社交平台文化可谓不断推陈出新。

如何书写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呢?历史有多么丰富,书写的方式就有多么丰富。互联网的历史,值得从微观、宏观和中观等多种角度来书写。它既是技术发展的历史,也是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传播史、大众思潮史。甚至还是网络语言史、网络文学史、青年亚文化史、网络游戏史、网红史、搜索引擎史、网络病毒传播史、网络幽默笑话史等等,不一而足。

互联网历史的中国传统和中国风格,尤其值得以浓墨重彩来认真描述。在近30年的互联网实践中,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各方面交织在一起,使中国的互联网历史形成了中国传统和中国风格。或惊涛骇浪、波谲云诡,或和风细雨、寄情风月,但从不枯燥乏味。仅从互联网文化方面看,互联网的普及,就催生了新体裁、新文体、新语言、新风格。网民创造了大量传统文化生产中所没有的内容,如网络互动中的评论、回帖等等。还有些内容是在主文本之外衍生出来的副文本。这些多样貌、多模态的网络文本,不仅构成互联网文化中的涓涓细流,也时而汇成大潮,孕育新情绪、新感觉、新风气。

作为实践的互联网历史,其书写必定格外关注广大普通网民在旧习惯和新技术相遇的时刻,以何种方式与网络互动,又以何种方式创造出怎样的互联网文化。这样的互动和创造贯穿于互联网在中国的全部历史,且在人与新技术相遇的初期,其碰撞的烈度和创新的广度尤甚。因此,书写互联网的中国传统和中国风格,不可忽视互联网的早期历史。困难在于,早期的网站、网页、社区、网吧等等,大多早已销声匿迹,网络历史的原始“文本”,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互联网历史研究者面临的任务之一,是对互联网历史的考古挖掘和互联网档案的整理与建设。而未来的互联网历史研究者,则更要从现在开始,努力保存互联网上的资料。这些资料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历史研究的珍贵档案。

期待中国互联网历史的书写走向繁荣。

本文为《传媒观察》2022年12月号卷首语。作者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与社会学系讲座教授,数字文化与社会中心主任)

标签:互联网;中国互联网;书写
责编:苗津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