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历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相当丰厚的研究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走向纵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如何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从根本上讲,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研究方法的层面,我认为,以观念史作为方法,可以说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一种有效路径。
吴予敏教授在《中国传播观念史研究的进路与方法》一文中表示,观念史以人类社会进程中某些核心观念的形成和演化作为基本研究对象。观念所产生的特定时代和社会条件、观念的内涵、观念之间的关联,特别是观念和社会历史行动之间的联系,是观念史研究的重点。英国哲学家、观念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以赛亚·伯林著有《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一书,罗杰·豪舍尔为该书所作的序言阐明,“观念史力求找出(当然不限于此)一种文明或文化在漫长的精神变迁中某些中心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再现在某个既定时代和文化中人们对自身及其活动的看法”;“它的研究焦点,是某个文化或时代特有的那些无所不在、占支配地位的形成性观念及范畴”,“能够提供给我们的,是对基本概念模式之起源的认识,以及这些模式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观念史研究表明,“观念并非一种纯粹的智力上的构想;其自身内部即蕴涵着一种动态的力量,激发个体和民族,驱使个体和民族去实现目标并建构目标中所蕴涵的社会制度。”这是英国著名史学家约翰·伯瑞在《进步的观念》一书中的论断。何以如此?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诺夫乔伊在《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研究》一书中作了具体分析:“没有一个政治行动、没有一种社会惯习的生发和存在,能够缺少最起码的历时长久的基本概念。”首先,观念是一种思想习惯,“有一些含蓄的或不完全清楚的设定,或者在个体或一代人的思想中起作用的或多或少未意识到的思想习惯”;第二,这一理智习惯决定着某个人、某一学派甚至是某一代人的许多思想;第三,某种术语、专名、短语等会成为“历史的力量而产生某种独立的活动”,并“逐渐成为其意义中的起支配作用的成分,它们也就可能有助于改变信仰、价值标准以及口味”。
传统上,观念史所研究的主要是像自由、民主、平等、进步之类的“基本概念”或“核心观念”,通常是具有思想统摄性的宏大观念,是“高层观念”(highidea)。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根本体现,诚如吴予敏《中国传播观念史研究的进路与方法》一文所指出的那样,“向上它可能联通到高层观念,向下则可能贯穿到行为。因此多半是一些中层观念(middleidea)”,是完全可以运用观念史方法来展开研究的。
运用观念史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要有两个基本维度。宏观上,从观念史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观念体系,从而更加深入、系统、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微观上,运用观念史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每一个重要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社会历史条件、与新闻舆论工作实际的互动关系,从而更加准确、深入、细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每一个重要思想观念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宏观与微观两个研究维度之间相互促进、相互阐释,从而在阐释循环中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传媒观察》2022年11月号卷首语。原标题为:以观念史作为方法与路径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作者董天策,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重庆大学数字媒体与传播研究院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