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扬州市江都区真武村:开展规模种植 蹚出富民之路
2022-11-09 06:5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关键词:#治理有效#

深秋时节,走进扬州市江都区真武镇真武村,平坦成格的田块里,水稻颗粒饱满,站在田埂上望过去一片金黄。收割机在田间往复穿梭,不远处烘干机与碾米机“蓄势待发”,只要新稻一来就进行流水作业,新米“立等可取”。

早些年,真武村还是个负债百万的穷村。近十年,通过立足土地、抓牢粮食种植,真武村走出了一条“支部核心引领、村组干部带头、农民土地入股、集体自主经营、村民合作共赢”的富民之路。

“新农人”:

家乡承载着创业梦

在真武村的民居与稻田间,有一处占地约600平方米的厂房。车间内左右两侧均摆放着机械生产设备,随着电火花数控线切割机床规律作业,一个个精巧的液压件被加工出来。

2000年高中毕业,之后在外工作,2007年回村发展,扬州市源恒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云峰选择将厂房建在村里,“我就是本村的,在外学做模具。回村是因为想创业。村里租给我们一块地,后来经过审批建起厂房,这是我创业的起点。”

郑云峰的创业之路几乎从零开始。起初遇到的问题是资金不足,村里安排人员指导他到银行贷款;其次是设备落后,他因此失去一批优质客户。

跑市场、买设备、谈合作,郑云峰逐渐确定企业主打产品为液压件,即大型工业机械的配件,生产过程要实现全自动化。“目前公司主要生产工程机械、纺织机械、检测仪器的配件,虽然厂房小,但靠品质成为徐工集团、中联重科的供应商。”郑云峰介绍,公司产品从起初的三四种扩展至几十种,销售额从起初的100万元升至如今的500万元,还带动多名村民就业。他还将投资扩展至餐饮等行业。

真武村的发展,郑云峰也看在眼里。“现在搞合作社,有利于集体经济,也有利于村民。我父母快70岁了,几亩地入股合作社,现在不种地一年也有几千元收入。在我厂里打工的村民也不用随时回去照看田地,没有后顾之忧。”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郑云峰计划将业务拓展出去,但这个小厂房会继续存在。“毕竟我对村里有感情,尽量给大家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我还打算请村里人来做管理工作。”

在新厂房用地上,郑云峰遇到一些困难。“我不喜欢租厂房,想自己拿地盖。现在拿到了土地证,整个场地面积有1万平方米,且性质为工业用地,但还不能马上建厂房。估计还有很多手续要办。”

村干部:

用工业化思维种田

真武村村域面积6800亩,其中耕地面积2766.58亩。2012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25万元,负有118万元债务。村民主要种植稻麦,这样一个传统村落,如何翻身致富?

村党支部书记戴尔庆于2012年上任,他与村“两委”成员商议后,在全村范围开展“村子出路在哪里”大讨论,最终决定“开展土地规模种植”。当年,真武粮食种植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成立。村党支部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入股,取得成效后再引导村民参加合作社。

戴尔庆介绍,合作社确立初次分配加二次分红的收入分配机制,提取盈余资金的20%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聘请村组干部做田间管理员,开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实行农业机械统一调配、统一推进,批量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植保,亩均成本降低约150元,实现村集体、农户共同增收。

开展土地股份合作以来,真武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合作社流转经营面积2109.95亩,入股农户648户。去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213万元,合作社全年实现总收入857.28万元,村级债务全部化解,实现从负债百万元的“薄弱村”到村强民富“明星村”的蝶变。真武村成为“2015年度省农民合作社综合社试点”,次年合作社又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真武村不断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筹资建设粮食烘干房、冷库、农机库和大型粮食仓库,解决了周边区域粮食烘干及仓储问题。

“农民要增收,不能‘望天收’;靠土地吃饭,必须有自己的品牌。”戴尔庆介绍,合作社于2018年注册大米商标“都合”,2019年正式开展米业销售,同时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合作,规划近100亩稻鸭共作种植基地和33亩微喷灌育秧基地,去年成功申报绿色食品标志“都合大米”“老戴大米”,开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现在种植和销售就像工业流水线,一环扣一环,多些环节就多些利润。利用手中的农机,我们还成立农机服务合作社、植保合作社等,拓展合作社服务功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与此同时,戴尔庆仍然为人才不足感到焦虑。“都说农村大有可为,但是农村里爱农村、懂农业的年轻人还是非常少,我们非常需要农业种植、管理方面的年轻人才,带领产业进一步迭代升级。”

“原住民”:

村里就能自给自足

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在73岁的真武村村民殷年松家中,墙角桂花飘出浓郁香气,院子里正晒着刚采收的芝麻,家中的小黄狗跟着他跑前跑后。

过去几十年,殷年松与土地相伴,深知种田的难与苦,因此分外赞同成立合作社。“我家有4亩地,以前都要手割稻麦,农忙时还要喊两个儿子回家帮忙。2015年我把地入股合作社,一年下来,什么都不做也有几千元。”

谈起近十年真武村的变化,殷年松掰着手指一一道来:“十年前,村里负债累累,成立合作社之后,用新办法种地,渐渐富了。现在村里通上水泥路,装了路灯、搞了绿化,还有专人打扫卫生。我们以前种地要半夜摸黑去打水,现在基础设施变好了,大户种田没这些烦恼。”他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村民与村干部的关系更好了。“以前因为贫穷,一些村民不相信村干部,刚开始听说要搞合作社、把地放在一块种,都不搭理。戴书记做工作,先让村干部和少数村民种了两年,其他人发现效益不错,才纷纷加入合作社。现在大家知道这班村干部肯吃苦、为大家好,就非常信任他们了。”

“我们夫妻俩,土地租金还有二次分红,加上养老金,一年至少有5万元。你看门口这块菜地,种些萝卜、小青菜、小葱,圈里还养了鸡鹅鸭,平时连菜都不用买。”殷年松说。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研究员 赵锦春:

治理有效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保障性要素,在实现乡村五大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真武村的经验启示我们,加强承包地流转、整合存量土地资源,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成立专业合作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是实现基层有效治理的有效途径。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形成并强化村集体经济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集体资产积累、资源统筹与社区建设机制。只有构筑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基层治理框架,才能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汇聚富民强村的振兴合力。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标签:
责编:戴雨扬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