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传媒观察 | 具身认知视域下提升有声阅读生态传播效果路径
2022-09-20 09:18:00  来源:传媒观察  作者:袁辉 郑舒颖  
1
听新闻

编者按:当下,有声阅读已然成为国民阅读的主流方式之一。国内已形成以喜马拉雅APP、懒人听书APP、得到APP等为代表的头部有声阅读平台。在“听书”产业繁荣的背后依然暗藏危机,如何提升听书的认知传播效果,构筑有声阅读的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长沙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副教授袁辉和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郑舒颖在《传媒观察》第8期刊文认为,伴随大数据、算法、5G等新一代数字技术革新,“身体”在传播实践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具身传播的具体实践,有声阅读呈现出以听觉为主的具身认知、碎片化场景的具身情境,同时还兼具满足休闲娱乐需求等动态系统的功能,受此制约,有声阅读在传播过程中常常处于低效性困境之中。因此,需要从产品、平台、生态三方面对传播效果加以优化。

数字时代有声阅读纳入具身传播框架的必然性

回顾人类的阅读史,从作为公共行为的聆听朗读到实体读物的个人阅读,再到数字时代的有声阅读,以听觉为主的阅读始终是人类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5G、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终端的不断革新,有声阅读平台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主流选择。数字时代有声阅读的个性化、场景化、社交化的基本特征,使“身体”在认知主体、认知过程以及认知内容上都开始发挥首要作用,具身一体的“体认”将成为未来传播效果的评价标准。

一是个性化使“身体”被重新发现。随着以大数据、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推荐能够提高供求的匹配度,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成为有声阅读平台产品匹配分发的主要模式。智能个性化推荐是在抓取用户信息的基础上,对用户进行数据画像,进而实现个性化产品推荐。因此,为了实现个性化服务的精准,除了对用户的人口统计学信息进行抓取,还要对用户的生理信息、情感喜好、环境信息等与“身体”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数字时代有声阅读的个性化特征,使人们重新认识到“身体”在传播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场景化使身体成为重要入口。随着5G、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场景逐渐成为传播的重要变量。有声阅读传播的实践已经突破了传统阅读对时空的限制,以智能汽车、智能家居为代表的智能硬件入口,为有声阅读提供了更多链接的可能,加之听书对双手、双眼的身体解放,使有声阅读可以进入人们的众多生活场景。身体作为场景的主要实践主体,成为有声阅读传播实践中无法忽视的关注对象。置于场景中的身体,亦是有声阅读进行场景化服务的重要入口。

三是社交化使身体嵌入环境之中。数字时代传播社交属性的凸显,加速了传播的去中心化,传受双方界限的日益模糊和地位的渐趋平等,使传播受众的主体性被强化,让口语传播时代“身体在场”在数字时代重新回归。数字时代的有声阅读将社交互动作为提升用户黏性的重要手段。喜马拉雅等头部平台纷纷开设直播、听友广场等社交板块,提高用户的参与互动意愿和传播动力,营造有声阅读的社交环境。而有声阅读用户社交行为的实现,需要以“身体”为代表的个体被重新发现。于是,以场景环境为入口,在虚拟空间中使身体嵌入环境中,在身体与环境的相互耦合中,创造出一种集体在场的效果。

具身传播框架下有声阅读传播效果分析

有声阅读作为一种认知传播,并非是简单的信息传播活动,而是在身体感知和体验基础上的认知活动。现阶段,虽然各大听书平台都将“听书的高效性认知”作为营销卖点,但是相较于文字阅读,有声阅读传播效果并不高效,这是由有声阅读具身认知特征所决定的。

(一)有声阅读是以听觉为主的具身认知

有声阅读是心智与听觉的具身一体,听书阅读过程中具有一定强制性,而文本具有时间性,这使得人们只能跟随语言的流动性进行理解,既无法从全局上对文本进行鸟瞰,也无法对重要文本加以深思,因此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认知和深度学习。但是在这种听觉空间下,有声阅读的艺术化声音传递出比文本更丰富的情感信息,丰富的信息与情感更容易得到有效传递,读者的心灵与身体沉浸其中,更能引起共鸣。有声阅读在感性认知上的优势与理性认知上的缺陷并存,这使得其更加适合艺术、诗歌、小说故事等具有高情感因素的文本呈现。

(二)有声阅读是碎片化场景的具身情境

听觉的非专注性接收特征,决定了有声阅读无需其他感官配合,双眼、双手都可以得到解放,在听书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其他行为,这也是有声阅读的伴随性优势。有声阅读的伴随性,使其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而移动互联网、蓝牙耳机等技术设备使有声阅读的场景应用范围扩大,可以在地铁、私家车、运动、家居等多种场景“听书”。但碎片化场景也使其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认知过程中,难以为精读与深度思考提供相应的条件,这正是身体与时空环境互动对阅读效果产生影响的体现。

(三)有声阅读是满足休闲娱乐需求的动态系统

有声阅读的听觉具身特征,使其内容往往是大篇幅文本的缩略,且经由播读者采用重音、停顿等副语言加以演绎,使得有声阅读更富有情感,容易引发共鸣,但是留给听众的“思考空间”则被挤占,因此其更易满足人们的情感伴随和休闲娱乐需求,而无法提供对知识的满足。此外,有声阅读的碎片化场景,也使其难以深度介入听众的环境。据头豹研究院调查数据,53.7%的用户在睡前使用有声阅读,其次使用频次较高的场景是休闲时间及排队等待时间,此外34.6%的用户在家务劳动时收听有声阅读。在这些场景中,有声阅读往往被作为身体的辅助性活动,可以随时开启或关停,是为身体的睡眠、排队、家务劳动等主要目标服务的。综上可见,目前我国有声阅读传播对认知主体“身体”的介入程度不高、互动效果不明显。童云、周荣庭(2018)关于用户需求的研究表明,现有大多数有声阅读产品只能满足对休闲娱乐和浅层知识的获取需求,而无法满足其社会交往、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需求。

具身传播框架下有声阅读的效果优化路径

有声阅读作为认知传播实践的形式之一,其在休闲娱乐方面无法与短视频、直播等图像式阅读抗衡,知识性是其发展核心竞争力。但是,有声阅读知识传播的低效性,已经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具身传播框架指引下,可以从产品、平台、生态三个维度,对有声阅读传播范式加以创新。

(一)开发适应个性化具身特征的有声阅读产品

在具身传播框架下,有声阅读作为一种认知传播活动,要认识到身体在传播效果中的首要地位。每个用户身体的全部感觉、运动系统都不完全一样,使得对同一文本的“体认”也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开发适应个性化具身特征的产品,优化用户的认知传播效果。

1.开发深度知识传播产品

有效调和碎片化节奏和知识结构体系的矛盾是有声阅读产品需要完成的课题。根据听觉的具身传播特征,对文本符号进行再创作。有声阅读不是对文本符号的机械朗读、节选摘录,而是立足听觉逻辑,在原文基础上进行解读、转述、评论等方式的再创作,生产适应听觉的深度知识传播内容。除了对文本的再创作之外,还要与声音特征相结合,充分考虑音调、响度、频率、音色等变量,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和再创作方法采用不同的声音组合。适当合理的声音能更有效激发听者的知情意,沉浸在主播所传达的情感中并产生共鸣,进而提升用户的认知效果。

2.为用户打造专属“听觉空间”

相较于书面阅读冷冰冰的文字,有声阅读的声音更具有情感,其背后所蕴含的是真实个体对复杂情感的本真模拟。因此,不同主播的朗读技巧和方式不同,对读者情感的调动与唤起程度也有所不同。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或是语气的变换,都会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效果,产生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义表达。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有声阅读可以利用大数据对用户ID的行踪进行综合分析,对其声音的喜好类型进行推荐,在不断修正中努力为用户定制专属声音。另外,还可以尝试利用3D音频增强“听觉空间”的沉浸感。

(二)打造适应碎片化情境的全场景有声阅读平台

所谓“全场景”就是在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赋能下,以用户ID为中心,通过不同设备间的无缝衔接和切换,融合贯穿不同场景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构建相融相通的场景生态。

1.跨界融合实现各类智能设备相融相通

在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以智能音箱、智能车载、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智能设备将成为有声阅读的新入口。新一代智能设备的应用,为有声阅读提供新应用场景的同时,用户如何在不同设备间无缝链接,已成为业界考虑的课题。因此,有声阅读平台可以采取跨界融合方式,通过与智能设备制造商进行战略合作,以战略联盟、共同研发、互相参股等形式共享资源,打通有声阅读内容资源在不同智能设备间的相融相通。国内头部有声阅读企业,纷纷试水跨界融合,喜马拉雅小雅AI音箱凭借其优质的内容优势,2018年一经推出,40个小时的销售量高达10万台,成为爆款产品。蜻蜓FM较早关注到车载智能设备,先后与沃尔沃、福特、宝马等多家车厂和TSP厂商合作,截至2019年,装载有蜻蜓FM音频内容的汽车已达800万辆。

2.语音交互实现各类智能系统相融相通

随着智能音箱、智能车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设备的推广,有声阅读的应用场景也更加多元化。语音交互技术将成为各类智能系统的超级入口,用户只需要简单的语音召唤,就能够在智能音箱、智能车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设备的软件系统间进行切换,轻易完成有声阅读在各类智能系统间的切换,构建起一种更便捷、更自然、更高效的人机和谐交互方式。目前,头部企业喜马拉雅推出的小雅OS具备从麦克风列阵到TTS整体智能语音交互全链条AI能力,已经应用到智能音箱、儿童智能产品、智能手表以及车载智能等多个场景,利用语音交互让用户在多场景间自由切换。

3.智能推荐实现用户各场景相融相通

多元智能设备的涌现、语音交互技术的突破,也为有声阅读提供了全新的推荐维度,即智能推荐。一是利用智能设备的智能推荐。智能车载、可穿戴智能设备等能够实时定位用户的位置,5G技术与实时地图相结合,对用户的“身体”所处环境进行监测并上传云端,通过分布式计算可以进行周边环境分析,结合分析结果调节有声阅读的音量、音质。二是利用语音交互的智能推荐。从简单的内容偏好推送向“感知智能”推送发展,未来的数字技术不仅能够根据用户的浏览、分享、讨论等数据分析其个性化内容需求,还能够“从用户的声音中体察用户的情绪状态,在实现兴趣、场景的精准推送后,实现情感推送”。以上两种智能推荐要以智能设备与智能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基础,其核心在于“以用户ID为中心”。根据用户ID记录用户不同设备不同场景下的收听历史,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不同场景下的智能推荐,将是音频内容平台未来重要的竞争方向。

(三)构建适应“心智-身体-环境”动态平衡的有声阅读生态

有声阅读作为认知传播的实践活动,其效果衡量应当以用户的认知需求满足为标准。为了推动有声阅读传播效果的升级,有声阅读要加速与认知主体的相互耦合、相互塑造,不断激活身体与环境的动力系统,构建起适应“心智-身体-环境”动态平衡的有声阅读生态。

1.以声音社交为动力构建听觉社区

有声读物用户在满足初级的休闲娱乐需求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需求,即社会交往的动机,用户通过在虚拟社群分享有声读物,获得共同话题,形成对有声读物共同兴趣的听觉社群。未来,网络播客可能成为有声社交的模式之一,音频主播与粉丝间可以形成更为直接、紧密的良性互动。快手平台已经推出播客产品“皮艇”,可能会成为未来竞争的蓝海。另外,喜马拉雅“有声书房”也将成为引领潮流的声音社交方式,类似虚拟KTV的设定,房主通过创建房间邀请好友共同收听有声读物,并在房间内进行语音交流,完成个人的形象建构与身份塑造。

2.以“产消者”用户为动力构建听觉共同体

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出“产消者”的概念,即消费者也可能成为创新的实施者,在消费过程中也创造附加价值。目前,“产消者”凭借自身的知识积累,深度参与到有声读物创作中,为有声阅读平台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产品,内容在用户共建机制下不断被重构、拓展和丰富,逐步建立起“平台-用户”的听觉共同体。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UGC音频专辑的质量和IP打造仍有待提升。听觉共同体需要平台与“产消者”用户共同努力构建,平台应当通过免费慕课培训、开放智能编辑平台等方式为“产消者”提供环境支持,另外还可以评选UGC优质音频奖、年度盛典等方式,努力挖掘优质音频UGC创作者,为其提供条件打造个人IP品牌;还可通过寻找世之共存的共同价值,用融通多元主体的共通声音,抒发人之皆有的共同情感,将用户纳入集体空间,促进听觉共同体的形成。

(载《传媒观察》2022年8月号,原文约13000字,标题为《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的有声阅读生态研究》。此为节选,图表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项目“新文科视野下湖南播音主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XP22YB110>,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自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影像传播及价值导向研究”<19YBA02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袁 辉,长沙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副教授

郑舒颖,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