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如何起源?地球外会不会有生命?在20022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南京大学分营“名师大家”系列讲座上,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羲和号”卫星科学总顾问方成院士为营员带来主题《探索宇宙,造福人类》的精彩报告,为青少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浩瀚星辰繁如景,航天逐梦不止息。方成院士团队用22年时间,在1980年建造出中国第一座塔式太阳望远镜,实现了我国太阳物理设备的重大突破,迈出拓荒第一步。2010年,国际编号为185538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方成星”。当看到国内外的科技差距后,方院士于2015年提出建造我国自己的太阳卫星的设想。2021年10月14日,由方成院士担任科学总顾问、南京大学参与研发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升空,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
“羲和号”卫星实现了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观测,为太阳活动研究和空间天气预报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对推动太阳物理和空间科学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羲和号”卫星的发射成功获评2021年中国天文学十大进展、中国航天十大新闻、中国太空探索十大进展等。
“羲和号”卫星由国家航天局批复立项,由南京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研发。自卫星项目提出,至其成功发射,历时六年。团队与各系统单位团结合作、不懈拼搏,确保了卫星工程的研制成功。南京大学为卫星工程科学与应用系统责任单位,作为系统总设计师,带领团队完成了卫星科学数据标定、研究和发布。
这支团队不一般,可谓是“传承精神”的完美诠释。方成院士介绍,南大的团队主要由五位教师和五位博士生组成,其中大多是年轻人。留学归国的李川副教授发挥了骨干作用,参与了包括早期计划制定在内的全程工作。博士生们也负责了卫星设计,软件发展和数据处理等事务。“这样‘老中青’结合的团队结构能够培养年轻人,有利于国家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
谈及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方院士寄语同学们学好基础学科的同时,培养艰苦奋斗的意志,“终有一日能够为祖国的天文学事业做出贡献!”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王逸男 通讯员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