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见证了“最浓情父爱”的浦口火车站2022年将“原味”归来
2021-12-28 16:35: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栾永胜 记者 丁小玲)12月28日,“再读《背影》”文学沙龙暨浦口火车站旧物征集颁奖活动在浦口火车站历史文保区举行。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嫡孙朱小涛来到浦口火车站,再次诵读家喻户晓的散文名篇——《背影》,并和现场嘉宾一起分享了《背影》背后那鲜为人知的父子故事。与此同时,作为本次活动的举办地,浦口火车站历史文保启动区也首次对外掀开了“面纱”。

《背影》背后的父子情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小涛说,来到浦口火车站,再次读起爷爷这篇回忆性散文《背影》,文章中的一幕幕就像放电影一般,特别有画面感,让人动容。

1917年冬,朱自清去北京上学,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8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接到两年多“不相见”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信,回想起父亲在浦口火车站月台前的那道背影,终于放下了与父亲之间的芥蒂,读懂了父亲的深情,提笔写下这篇饱含热泪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小涛介绍,1928年,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就以《背影》为题出版,书寄到朱自清老家,家人就连忙拿到父亲卧室。彼时老人家身体早已衰老,行动不便,他把椅子挪到窗前,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读着儿子写的文章,心中感到莫大的欣慰。

朱小涛解释说,一边是受新思想熏陶的朱自清,一边是受封建伦理观念左右的父亲,这对父子在生活中就产生了诸多的小摩擦。但是,当朱自清看到久违的父亲寄来的家书,当父亲看到这篇情感饱满的《背影》,一切就都释然了。毕竟,这背后都是父子骨肉相连的爱。

时至今日,《背影》一直是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深深的父子之情,也为浦口火车站增添了一份浓浓的温情。

老照片背后的车站情

今年10月,扬子国投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指导下,与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市摄影家协会共同发起了主题为“回眸百年记忆,追寻浦站荣光”的老照片、老物件征集活动。历经1个多月的征集,共收到了23组老照片,47组老物件以及116组摄影作品的投稿。

经专家评审,最终入围作品共76件,包括:老照片11组、老物件23组、摄影作品42组,其中优秀作品10幅(件)。

唐开林老先生是本次征集活动优秀作品的获得者之一。他回忆说,1949年底,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的师生随二野大军进军大西南、解放大西南,从孝陵卫校部出发,步行到下关码头,渡江到浦口火车站,乘火车北上。到达下关中山码头后,大家等待着轮流上船过江,我就拿起父亲给我的一台照相机,拍下了一组渡江的照片,作为离别家乡的留念。

70年后的2019年,唐老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重游浦口火车站。他说,如今过江不仅可以走大桥、走隧道,还可以坐地铁,非常便捷;江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非常壮观。但是,在唐老先生眼里,浦口火车站永远是长江岸边最美的地标。

会上,主办方扬子国投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孙中山纪念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后续将持续开展浦口火车站老照片、老物件征集工作,为浦口火车站城市更新项目增加历史厚度。

明年,浦口火车站历史文保启动区将“原味”归来

本次活动的举办,也是浦口火车站历史文保区的首次对外亮相。扬子国投工程部部长张开国介绍,“这次活动的举办地是大马路15号,这是浦口火车站历史文保区中一处保存较好的日式建筑,它建于20世纪30年代,底下是店面,上面住家,屋架和内墙显露出历史的斑驳,这里也曾是浦口区居民家喻户晓的浦益饭店。”

张开国说,在大马路15号的修缮过程中,老房子的木质梁柱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并采用传统工艺进行织补和修复。“这一次修缮是以‘最小干预’的原则,最大程度保留原貌,可以说,现在你所看到的大马路15号,就是把原来的建筑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了”。

不光大马路15号,历史文保区所有历史建筑都是以“微改造”的手法,修旧如旧。2022年,启动区的修缮工作将全部完成,并对外开放。

扬子国投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建表示,浦口火车站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作为扬子国投“一号工程”,集团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和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让市民再次领略有故事、有记忆、有文化、有颜值的百年老站,打造“文化之眼、活力之源、生态美岸、创新高地”的发展新标杆,成为南京长江北岸璀璨夺目的明珠。

标签:
责编:丁小玲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