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扩张和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智能手机等新型传播媒介不断渗透到老年群体的生活中。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孟博文,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殷文,在《传媒观察》2021年第8期发表论文,从老年人的新媒介使用状况、素养、环境、需求与效果着眼,以智能手机及微信、抖音等APP为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获取数据,研究新媒介与老年群体的交互关系以及当下老年传播中存在的适老性问题,为构建适老型社会提供参考。
根据2021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6月的10.3%上升到11.2%,与2020年3月的6.7%相比,有了极大提升。《报告》指出,互联网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
然而,老年人群总体上新媒介素养不高,当下新媒介环境对老年人的友好性较低。针对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特点,对新媒介的环境与适老性进行改造,有利于从技术上构建适老型社会,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本研究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线下在南京、徐州四个社区针对老年人发放问卷,共发放120份,剔除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3%。线上利用问卷星问卷平台,面向全年龄段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127份。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南京市10位老年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老年人使用状况视角下的新媒介适老性研究
笔者首先调查了老年人目前的媒介使用情况。在“日均媒介使用时间”上,有83%的受访者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了他们看电视的时间,手机成为最常使用的媒介。在“信息来源排行”方面,75%的受访者认为手机是提供最多信息的媒介,与之相比,只有16%的受访者认为电视是提供最多信息的媒介。这与我们所固有的“老年人更倾向于使用广播、电视媒介”印象差异巨大。这一现象也说明,老年人对使用智能手机的接受度较高,智能手机这一新媒介已经广泛进入了老年人的生活,并且有即将取代电视的趋势,笔者认为这与手机、电视在使用方式上的互斥关系有关。
影响老年人购买智能手机的主要因素是“性价比”和“是否能满足自己使用需求”。老年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对智能手机的需求程度高低和自身媒介素养不高的情况,并贴合自己的需求,比较实用主义地去选购。从“数字鸿沟”的视角看,“接入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笔者查询了某主流网购平台上主流智能手机品牌的价格,在目前在售的156款主流品牌智能手机中,价格在1700-3200元的手机型号有61款,基本能够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购机需求。
但是,以“老年智能手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44款产品中,只有六款国内主流品牌的产品,且其说明书中并未提及“适老性设计”,与普通产品并无二致。说明,主流手机厂商并没有将老年人独立作为一个特殊的市场群体来看待。
虽然目前还没有一款主流厂商专门根据老年人群体特点而设计生产的智能手机,但目前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基本能够满足老年人购买智能手机的需求。在使用状况的视角下,智能手机这一新媒介具有较好的适老性。
二、老年人媒介素养视角下的新媒介适老性研究
在智能手机等新媒介使用的初期,老年人会主动地“探索”使用方法,也即“媒介素养的自我发展”。从历史看,老年群体长期生长在对电视、报纸、广播等主流媒体的信任之中,培养了他们更加易于相信媒介内容的媒介使用习惯。在访谈中,几乎没有受访者表示“会第一时间主动质疑收到信息的真实性”。然而,在媒介环境高度市场化、去中心化,媒介质量高低不齐,虚假内容难以分辨的情况下,这种媒介使用习惯已经不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老年人更加倾向于根据过往生活经验,对接收到的信息加以判断,而不是进行检索查证。加之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记忆力减退、对信息的分辨能力降低,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大了老年人使用新媒介的风险。因此,期望“依靠自我发展能够较大提升老年人的媒介素养”是不现实的。
其次,几乎100%的老年受访者都“持续性地面临手机使用的难题”,并“不断向朋友或子女寻求帮助”,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无法解决”。因此笔者认为,要提升老年人的媒介素养,基于社交关系的媒介素养传授也是不够的。老年人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
关于社会力量主导的媒介素养学习,有研究者指出,“我国老年教育资源不充足、不均衡,在教育组织形式上,老年媒介教育应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提出“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承担起责任,以老年大学为主阵地,积极开展新媒体相关的教育课程”。
上述观点笔者比较认同,但认为其有所不足。当下老年人媒介素养传播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专业性,仅仅依靠老年人自我学习和基于社交关系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提升老年人媒介素养的关键在于加强不同素养群体间的纵向连带。笔者认为,提升老年人整体媒介素养,应当以社区为主要抓手,由政府派驻专业力量介入,开展定期的新媒介素养培训。在访谈中,笔者发现社区所举办的老年人活动大多以“棋牌比赛”“歌舞比赛”等传统形式为主,与新媒介相关的社区活动少之又少。在适老型社会的建设中,新型老年社区的建立不可或缺。可以考虑创新形式,举办手机摄影大赛、短视频创作大赛、手机APP操作指南等社区活动,重点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培养信息甄别能力、反诈防诈意识,以交互性较强的方式引导老年人媒介素养的提升。
综上,在媒介素养的视角下,老年人的总体媒介素养不足以适应使用新媒介的需求。老年人新媒介素养的来源主要有自身发展、基于社交关系的传授、社会力量主导的学习三种形式。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专业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媒介素养提升手段。应当以社区为主阵地,由政府派驻专业力量提供顾问,充分发挥老年社区机构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作用。
三、新媒介环境视角下的适老性研究
老年人长期生活在惟主流媒体马首是瞻的社会结构中。当老年群体遇上新媒介时代,两者将会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相互塑造、相互融合。然而,目前的新媒介环境对于老年人并不友好。
(一)总体网络环境中,老年人形象遭到“污名化”
研究者发现,从2013年到2019年,微博中关于老年人的负面新闻,占所有涉老新闻的比例,从2013年的16.5%上升到2019年的39%。基于“年龄特权”的单方面不平衡感,在涉老负面新闻的刺激下,易于转化为日益强烈的代际矛盾。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介环境的声浪和话语权由年轻人掌握。在对老年人“倚老卖老”的代际矛盾和群体偏见没有破除时,总体的网络环境对老年人就难称友好。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媒体更多介入,通过更多报道正面的涉老网络新闻,在社会中营造一种老幼互敬的积极的社会氛围,宣扬正能量,以渐渐扭转老年人的负面网络形象。
(二)新媒介的使用环境和设计逻辑对老年人并不友好
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关于“使用手机时遇到的难题”,几乎100%的受访者提出,手机持续性地提示“您的手机存储空间已满,点击清理”“发热严重,点击省电”“X元现金点击就送”,或是手机上突然出现大量来路不明的软件。正如前文所述,老年人倾向于信任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认为“手机出现使用问题主要是因为自己不会用”。年轻人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诱导下载的垃圾软件。这说明,当下的新媒介使用环境对于老年群体并不友好,各种诱导型的垃圾信息充斥媒介环境,全年龄段的网络用户都深受其扰,也让本就是数字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再度提高了使用新媒介的难度。网信部门应当对网络空间的垃圾信息、流氓软件进行清理。
在新媒体的设计逻辑中,厂商往往本着“利益最大化”的理念,尽可能地向使用界面中塞入大量商业信息,甚至是误导性的不良商业信息。字体细、颜色浅、图标小,看不到更按不到,造成老年人误点、误触,影响使用。在努力提高老年群体媒介素养的同时,考虑降低各APP的使用门槛,也许是减轻老年数字化困境的另一选项。在一项关于金融类移动应用适老性的研究中,作者指出,应当探寻年长用户在生理、心理、经验、文化、环境等方面移动应用的操作体验,以“认知生活化、操控自由化、体验游戏化、收益视觉化”作为老年金融类移动应用的设计原则。当下老年群体中流行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平台,其界面设计并未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要求。近期哔哩哔哩、抖音等APP纷纷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在该模式下,使用者的大额消费受到限制、所推送的内容也经过更严格的审核,从而保护未成年人的消费安全和身心健康。笔者认为,能否借鉴“青少年模式”,探索推出APP的老年模式,使界面和功能在操作上更简化,在视觉上更适合老年人的观看习惯呢?在用户逐渐养成软件付费习惯的当下,或许可以推出一种商业性的老年使用模式,去除广告和诱导型信息,每月由子女支付一笔比较低廉的使用费用。这既避免了老人上当受骗的风险,也弥补了软件厂商在广告收入上的损失。笔者认为这种商业模式值得去探索。
综上所述,当下的新媒体环境并不适宜老年群体的特征化使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更适合老年群体使用的新媒体环境。
四、老年人媒介需求与使用效果视角下的新媒介适老性研究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有较高级的追求“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群在退休后,有能够满足日常开支的退休金以及充足的空闲时间。借助手机、APP等新媒介的普及,老年人具备了满足退休后的精神需求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麦奎尔(D. Mcquail)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人们对于媒介有以下四种心理需求,即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测。在访谈中,笔者发现,老年人的微信社交关系比较简单,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固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日常生活中早已存在的朋友、基于退休前工作关系的同事。即,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的互联网社交关系是生活中“固有的社交关系在网络领域的延伸”,较为封闭。笔者认为,老年人对于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需求,大多来自于老年群体在外出不便以及地理区隔下,对维护日常固有社交关系的数字化补充和替代。
老年人微信的社交关系比较封闭,而抖音、快手等新媒介APP为老年人提供了外向型社交的途径。在访谈中,一位受访者表示,抖音的使用门槛较低,自己能够比较简单地学会拍摄、制作、上传视频的基础操作,并会主动进行内容生产和发布,再将自己的作品发送给朋友。看到自己的视频被点赞,会感受到自己在人群中的价值与受欢迎程度,并激励自己制作、发布更多的类似内容。老年人在社会中逐渐处于与社会脱节的边缘地位,抖音一类的短视频APP,由于其门槛低、易操作、共同兴趣导向的特点,成为了老年人确认自身存在价值、赢取社会尊重的工具。
关于“如何接触到新媒介”,调查发现,在约100名老年受访者中,有92%的受访者指出,自己是通过好友或家人介绍,接触并学会了使用微信、抖音等APP。“在不熟悉新媒介的情况下,老年人往往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左右”。老年人使用新媒介的动机,不仅仅是来自对新媒介、新技术的好奇,也是出于他们社交关系中的“从众心理”、“同辈压力”以及对于“不与社交圈脱节”的心理需求。
综合以上对老年人新媒介使用的需求和效果分析,老年人倾向于使用新媒介的主要需求因素是对自己社交圈子的融入欲、对于自身存在感和社会尊重的追求欲,以及对感兴趣信息的获取欲。通过新媒介的使用,老年群体能够较好地满足自身的信息、社交和心理情感需求。因此,目前新媒介在老年人的需求和使用效果层面上具有较好的适老性。
(载《传媒观察》2021年08月号,原文约8000字,标题为:老年传播视角下新媒介适老性研究——以智能手机与微信、抖音等APP为例。此为节选,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018SJZDI141)阶段性成果;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南京林业大学智库生态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资助。)
【作者简介】孟博文,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
殷 文,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