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传媒观察丨视频博客重构社会影响力
2021-05-18 13:20:00  来源:传媒观察  作者:孙婧 刘秀敏  
1
听新闻

编者按: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现象,是当前人文学术的重要议题。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孙婧,研究生刘秀敏,在《传媒观察》2021年第1期发文认为,视频博客作为依托现代数字技术的新兴媒介,赋予了大众话语表达的权力。在不断的内容创作中,视频博客发挥着自身隐形的权力,在个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之下,又重构了社会影响力,展现了技术条件下媒介话语生产的力量。

 

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供大众表达的媒介在不断创新,那么,视频博客作为一种以影像为基本组成元素的新兴传播媒介,是以什么样的功能吸引大众使用的呢?本文将从技术赋权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一、当代数字技术背景下媒介技术赋权的兴起

在传媒领域,媒介与技术构成相互生发的关系,而技术是新的媒介产生的重要来源。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以来,数字技术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生活。留声机、电影、打字机、电视等媒介借由数字技术开始逐渐形成一张勾连我们生活无处不在的庞大网络。现代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在无形中将我们与“网络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交往方式、行为方式。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类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媒体社交软件大量崛起,不仅为受众带来新的生活乐趣,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用户通过视频记录生活、分享趣事、结交好友,把这些自媒体社交软件设置到了作品生产的“劳动”中去。在此,媒介的功用并不在于视觉图像的实际生成,而是在各种权力关系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这种相互作用产生于一个去中心化、平民化的传播场域。大众由被传统媒体统治的接收者转变为在自媒体场域中掌握权力的发声者,话语权向中低社会阶层下沉、转移。

数字技术背景下媒介技术赋权的突出表现之一——视频博客,以一种全新的记录生活、表现生活的呈现方式,改写了传统书写-印刷范式下的媒介所不具备的可视化特征。其可视化的视觉体验带给观众更加直观的沉浸、互动、参与式感受。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视频博客是作为“权力物品”而存在的。权力的生成,是通过锻铸思维与创作、非物质性与主体及参与者的创造力之间的关键联系而实现的。Vlogger即视频博客的作者,其个体特性是融入到媒介生产的关系、过程和实践之中的。他们可以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各个视频平台注册账号,通过网络平台中发布作品内容,表达自我,构建身份,并通过平台与受众实时互动,展示其主观世界的能力。经此,权力才会内化为技术表现的内容,或变得有意义。视频博客也为无权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讨论的场域,他们通过点赞、转发、评论以及互动、发布信息、传播、讨论,使原本微弱、边缘化的话题得以聚集,形成舆论热点,促进草根阶层的话语表达,形成新的权力中心。这样,Vlogger和作品、接受者间的相互关系既有物质上的牵连,也处于权力的发展过程之中,是各种权力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媒介强调权力产生的过程性,强调技术、影像和主体相互之间的策略性部署。视频博客不仅仅表明上述论及的理念,它还使我们能够领会在权力、主体和中介之间技术所起的作用。

二、被隐藏的部分:视频博客的权力之维

首先,作为个人意识状态的私人话语。基于语言学的理论,以结构主义语言观的观照方式来分析私人话语所具有的特性,可以阐释视频博客“私人话语”产生的原因。在大众传媒空间中,个人拥有高度的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兴趣以及个性发布内容并与他人交往,也因此,私人话语在网络平台的发布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私人话语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实践形式,将人对自身意识状态的直接的、当下的认识,和人对客体对象的认知区别开来。在这个空间中,视频博客的创作者通过网名、签名以及头像等构建虚拟身份,通过视频及内容的发布形成虚拟自身形象与特征。在“自为”结构的内部,叙事模式高度私人化,以创作者自身真实生活为原材料,促进主体在虚拟时代更快地发生转变。以在海外生活后迁回国内的视频博主竹子为例,她的视频主要记录自己在伦敦的求学生活以及在搬回国内后的工作生活。其中,她在归国前的最后一只Vlog《不将就》,获得粉丝大量点赞和转发。她的作品记录典型性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对于受众可能是自身生活场景的再现,或者是想象生活的再现。由此带来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后果,即“自为”意识到自己之外还有另一种全然不同的存在方式(作为他人的客体而存在)。

其次,以“公共”作为讨论对象的公共话语。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所具备的三个共同范畴,即平等的交流信息、对一般问题的讨论、公众处于开放而非封闭状态。关于“公共话语空间”并不等于前面所提及的“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指在政治权力以外,作为满足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表达以及沟通意见,达成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显然,公共话语讨论的是个人对各类公共现象的意见和见解。“公共话语空间”指公民以公众身份对公众事物进行自由集中、理性的讨论,并产生共识场域。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更需要一个信息开放、自由交流的媒介场域,因而催生出视频博客这一代表个人权力的媒介形式,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话语空间。各类自媒体平台和创作者不断增加,媒体的开放性也日益加强,毫无疑问,数字技术和媒介生产场之间正在发生裂变。

以个人为中心的视频博客,主要以创作者出镜对着镜头讲述自己的观点,并配以相应画面的模式出现。作为主体的一部分,视频博客的创作者当然不是纯粹自足而自为的,而是由其个体携带的公共话语的遗传基因。视频博客的博主社会性地参与了人类的公共话语演化,当然,这是技术与媒介相互参与的结果。个人对公共事件和场域的介入,再次证明了这一点。2019年11月9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康辉在央视新闻官博中发布第一支Vlog,引起大众热议。随后康辉在官博中陆续发表自己在报道习主席访问希腊的工作日常,用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记录国家大事,受到大众的喜爱。在Vlog中,康辉记录了习主席出访希腊,以及希腊为迎接习主席的来访做出的准备等内容,虽然以Vlog的形式记录,但其记录传达的视觉文化具有极强的公共性。这不仅是个人话语在公共空间的扩张,更是一种公共话语表达的全新渠道。也就是说,重要的已经不是信息本身,也不是数字技术时代所谓的技术内容,而是被感知的权力图示。

第三,是以主体为核心的情感话语。众所周知,人类对于情感的感受、倾诉是对自我的反映及对世界的认识。情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是主观世界的主干部分,是伴随着人类的认识、实践、日常生活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贯穿人类生理、心理和思想活动的精神力量。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情感话语,即利用具有情感倾向的词语或短句表达在现实生活中主观体验,并对倾听者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视频博客的个人化创作,个人情感表达是其中重要的话语表达方式之一。用户通过简短的文字或者视频表达自身情感与主观意愿。视频博主利用自拍,将自身的主观感受通过视频博客这一媒介表达出来,并通过具有感染力的话语,与受众相连,产生共鸣。视频博客的创作始终围绕着视频博主本人,创作者因教育水平、生活环境、态度等因素的不同,对现实世界产生不同的体验。同时,利用这种私人化的表达方式,传达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在宣泄自身情绪的同时,满足受众的窥视欲,更在视频博主和倾听者之间建立理解的桥梁,跨越时间和空间,实现情感认同。譬如为外卖小哥发声的“曹导”、将个人成长与生活体会融入视频的“竹子”以及将个人体会融入旅行的“房琪”。倾听者在情感话语理解过程中再调用同理心进行情感加工,同时唤起自身情感,与自身生活相结合,产生情感认同,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这么看来,视频博客中产生的情感和情感认同中产生的快感在性质上是比较接近的,发布者很清楚给他(她)快乐的是情感,也很清楚自己不会囿于情感本身。因此,情感话语是博主与受众最好的黏合剂。无论如何,情感的创造者和接收者是有所不同的,而从逻辑上来说,视频博主的情感恰好取决于他(她)是否能对这二者作出区分,以此解构整齐划一的社会结构。

三、权力转移中的“政治”

作为新兴媒介的视频博客为民众参与公共领域提供了新的方式。首先,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声的公共平台;其次,依托视频博主个人化的表达以及个人魅力,吸引受众参与讨论,充分交流,促进网络舆论发酵;最后,随着舆论的扩大,引起主流媒体和政府的关注,实现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以及政治事务的参与。例如Vlog博主“蜘蛛与面包”发布的封城中的武汉,成为除主流媒体外大众了解武汉最新情况的重要渠道,吸引了网民在公共领域的广泛讨论,网络舆论迅速蔓延,最后引起政府以及主流媒体的关注。无论是政府、主流媒体还是民众都可以通过更加全方位的感知,了解真实情况,并以此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真实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作出积极的回应和调整。

视频博主自拍所呈现出的画面虽然在艺术性上有所欠缺,但却是最真实的生活“纪录片”,这样的制作方式不仅提供了不同样态的生活样貌,更重要的是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消解了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创作者的想法更易得到受众的认可,创作者的想法得到有效传播。简单易操作的制作方式,打破弱势群体普遍失语的现象,借助视频博客讨论公共事件,在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之下,进而引发大众广泛讨论。对公共事件何以形成舆论压力,视频博客提供发展出一种“媒介权力意志”的可能性。这一概念能够打破私人对公共领域介入的壁垒,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人都能发声创造了可能。就此而言,亦就其效应而论,它有能力超越“媒介决定论”凝滞的定式。视频博主通过发布大量优质视频,累积粉丝量,得到社会认可,进而发展成为意见领袖。也就是说,视频博客的作用是追踪内嵌于技术、影像、生产意义与大众之间的政治权力网络,建立铺层繁复、互动频密的“能供性”组合,将欣欣向荣的新媒介生产场域的部分权力要素进行转换与结合。

总的来讲,它们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工业”产物,遍布在我们这个无处不在的媒介时代的方方面面——例如艺术品制作过程日记、导演拍摄日记、电影节幕后日记等,这些内容的出现为艺术作品的宣传提供了更新颖、更具说服力的宣传方式,也促进了合作式生产模式的诞生。在新兴媒介不断涌现的今天,Vlog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话语传播媒介,“个性化传播”的私人话语,“参与决策”的公共话语以及作为“黏合剂”的情感话语,三者共同构成了媒介的话语结构要素,促使大众的话语结构转型,整体呈现了媒介的多样面貌。

(载《传媒观察》2021年01月号,原文约8000字,标题为:权力拼图:数字技术下视频博客的话语类型与创作。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18ZDA282)的研究成果。此为节选,图表和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孙婧,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刘秀敏,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