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以文艺之美展现党史之光——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系列报道⑤
2021-05-16 06:50: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陈 洁  
1
听新闻

台上,烈士们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声,走向熊熊大火;台下,寂静之后,掌声雷动……近日,由南京市话剧团创排的话剧《雨花台》亮相国家大剧院。这是该剧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在北京的首场演出,也是《雨花台》创排5年来的第150场演出。

今年,江苏共有4部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除话剧《雨花台》、锡剧《烛光在前》进京演出外,歌剧《周恩来》、昆剧《眷江城》将在江苏巡演。以这批红色精品为代表,近年来江苏舞台创作深挖红色资源,以生动的文艺语汇热情讴歌党的百年征程和丰功伟绩,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红色富矿,淬炼精品力作

江苏大地孕育了伟大的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深挖红色富矿,通过文艺的凝视,生动的党史画卷在舞台上次第打开。

“眷恋你,白山黑水,巍巍昆仑;眷恋你,长江黄河,南国椰风;牵挂你,海峡两岸,何日一统?牵挂你,老少边穷,怎样脱贫……”5月5日、6日,由省演艺集团创排的歌剧《周恩来》在南京再次上演。两个小时的演出,通过对湘江血战与遵义会议、卫星上天、万隆会议、中美建交等历史事件巧妙的剪裁和叠加,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豪气、一位普通人民公仆的温情和一个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情怀。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坐在小河边……”镇江艺术剧院携手国家一级导演雷国华,经过10年的精心打磨,将大型原创音乐剧《九九艳阳天》搬上舞台。

省梆子剧院创排的梆子戏《母亲》则用心用情刻画了一位亲手把孩子送上淮海战役战场的伟大母亲。

“党的百年历史在经过艺术呈现后,更容易让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著名词作家王晓岭去年参与了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的创作,这部作品前不久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为观众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话剧《雨花台》、越剧《丁香》等,还有今年即将与观众见面的音乐剧《之爱》、芭蕾舞剧《我的名字叫丁香》、大型浸没式戏剧《淬炼》(暂定名)等文艺作品,从个体到群像,多角度、全方位挖掘雨花英烈精神。

围绕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时间节点,江苏各文艺院团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地方文化特色,创作了音乐剧《华中鲁艺记》、苏剧《太湖人家》等一批红色文艺作品。其中共有50部大型剧目、20个小型精品节目入选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从以小见大、勾连时代变迁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到鞭辟入里、倡导道德重建的淮剧《小镇》;从激情飞扬、还原经典歌曲诞生过程的舞剧《歌唱祖国》,到从传承文脉、彰显家国情怀的苏剧《国鼎魂》……江苏近年来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舞台艺术精品,尽数呈现在这“50+20”的名单上,实现了江苏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优秀成果的集中展示。

创新表达,绽放时代光芒

红色精品舞台剧,用富有时代特色的审美和创新表达,将丰厚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党史教材。

“将真实可信的英模形象,还原成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平凡处挖掘英雄的精神高度,引发年轻观众共鸣。”江苏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陈俊池认为,真实是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创新表达则是连接年轻观众的一座桥梁。

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江苏一批红色题材的作品走进年轻观众视野,在高度、深度、广度、温度和角度上都有了新突破。

省昆剧院创排的现代昆剧《眷江城》在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上做了积极尝试,在以“慢”著称的昆曲舞台上,表现争分夺秒的抗疫故事让人耳目一新。

与以往的红色文艺作品不同,常州市锡剧院出品的大型原创锡剧《烛光在前》并未从正面展开张太雷的英雄事迹,而是以张太雷的妻子陆静华作为第一主角展开叙事。创作团队在表达形式和手法上大胆创新,突出强化锡剧艺术的表达力和展现力。在音乐设置上,用了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融合演奏的方式;在戏与歌的结合方面,则融合了一些昆曲的曲调手法,由演员在无伴奏的状态下使用昆曲唱腔。

在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看来,创作红色题材文艺作品,首先要花大量的时间对史料广泛详实地把握,这是创作的根基和前提。其次,创作者需要牢牢把握住的一点,就是去表现人。“在短暂的生命中,英烈们曾经拼尽全力绽放光华。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一定要以真诚的态度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去感受他们对于信仰的坚守,对于生死的抉择,以及面对一个个瞬间的时候内心真实的激荡和波动。只有创作者和笔下人物产生了共情,诉诸文字才能和受众产生共情。”

如何演好抗疫题材剧?省话剧院原创话剧《因为有你》交出了一张风格鲜明的答卷,既文艺唯美,又具有真实的“颗粒度”。舞台上的一座封闭的巨型玻璃长廊,不仅是重要的舞台艺术装置,一幕幕疫情之下的悲欢离合同时在这个结构开放的时空里展开。玻璃就像一个棱镜,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温暖和光亮。

“听这个音乐会就像见老朋友一样,作曲行云流水,歌词春风化雨,烈士的诗融入歌词里,没有任何‘排异反应’,就好像血管里流出来的是一样的血。”在国家一级编剧朱小松看来,《雨花台——信仰的力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它不是一味仰视英雄,也有平视他们的一面。更让人赞赏的,是将一些动人的英烈故事串联在一起,让观众身临其境,成了故事的见证人,和演员一起“读”烈士史砚芬牺牲时的诀别信,一起“看”丁香跟阿乐的相爱分离,一起“捧起”雨花英烈贺瑞麟画的五角星……

初心之“火”,点亮信仰之“灯”

这个英雄离我到底有多远?他的经历又如何与我们形成“同构”?在锡剧《董存瑞》走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演出前,大学生们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但演出结束后,学生们都忍不住跑到台上和“英雄”合影。

一些精心设置的细节让00后大学生直面初心和信仰:本为自己分到的子弹少而闹意见,当得知老兵们枪筒里塞的是树枝,董存瑞羞愧了;当读到他情深意切的入党申请书时,连长也忍不住慨叹“一笔一画多认真,字里行间震我心”……入党有什么“好处”吗?戏里唱得明白:“个人没有半点好,只为人民求翻身!”

“不要羞于谈理想,而要旗帜鲜明地谈理想;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要过更有意义的人生。”以文艺为载体的视听盛宴,唤起当代青年更加深沉的情感、更加坚定的信念。而在创排过程中,这些红色题材的主创者也在不断淬炼中成长,在一步步贴近所饰角色的过程中,发自内心地产生信仰认同。

“刚开始演这个角色的时候,感觉只能画其形,并没有真正领会到他的精神世界。”南京市话剧团优秀青年演员李竹在话剧《雨花台》中饰演施滉。他说,接这个角色的时候,自己曾有过很多疑问,施滉当时赴美留学深造,先后取得了斯坦福大学东方史专业学士、硕士学位,“他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可以轻而易举拥有一份富足而体面的生活,可是他却做出了另外的选择,毅然回国参加革命斗争,为了信仰甚至付出生命。”一次次的演出过程,也是李竹和施滉的一次次心灵对话。他和角色越来越契合,尤其是疫情之后,他对信仰的力量和“为人民谋幸福”的感悟更加深刻了。

“每位烈士都把自己当作一根柴火、一点星星之火,积极投身到革命中去,希望诞生一个新中国。无论是恽代英,还是许包野、施滉、袁咨桐,他们身上都有我们需要学习的精神。演戏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过程、成长的过程、精神淬炼的过程。”《雨花台》中恽代英的扮演者崔钟说。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