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葛灵丹 沈峥嵘 蒋明睿
家长和孩子,本应是最亲密的关系,却在孩子青春期后渐行渐远,彼此成为“熟悉的陌生人”。问题出在哪里?隔阂如何消除?近日,在南京市家校共育工作现场推进会暨中华中学第九届“家长开放日”上,“青春中华说”圆桌派活动为大家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
去年11月,中华中学正式启动家校共育平台,而此次圆桌派活动,正是家校共育平台的又一次互动,旨在帮助家长和学生实现真实沟通和释放,也试图由此探寻和建立家校共育的通畅机制。
南京市中华中学校长徐飞现场分享三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的隔膜、对立甚至伤害,有的可以重新来过,有的等到双方醒悟为时已晚。“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陷入自己的视角中难以自拔。拥有对方视角,沟通才会发生。家长要有孩子视角,孩子也要努力拥有家长视角,这也是成长的必修课。”徐飞说。
沟通的减少也是隔阂迟迟无法打破、甚至越结越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朱曦,现场为家长们指点迷津。他坦言:“在沟通过程中,一定要站在对方的位置,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其次,要学会倾听,给孩子说话机会。千万不要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通过与孩子一起讨论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父母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或者放手,也考验人的心智。“爱与自由,一个都不能少。父母的经验是父母的,而孩子的体验才是他自己的,尊重孩子,让他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活成他自己想要的样子。”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蒋京川坦言,“挫折教育很重要,要让孩子自己去经受挫折,父母要做到‘你需要时我在那里’。”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建立亲子关系?朱曦建议,“给孩子一些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让他作自我选择。多一些理解,给他们时间、空间,留好边界。坚定地跟孩子站在一起,让他能感受到你跟他是一个阵营的,而不是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