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由省科协指导,省工程师学会联合南京工程师学会、省能源研究会共同主办,省科学传播中心、省科普服务中心、省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南京分中心协办的2021年江苏工程前沿讲坛暨第二个“世界工程日”庆祝活动在江苏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举行。
活动现场
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孙春雷,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省工程师学会理事长缪昌文出席活动并致辞。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执行委员、国家代表李若梅,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执行委员、国家代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刘西拉视频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省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宣益民等主协办单位领导、省科协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学会理事和会员代表等近百人参加了现场活动,约11万人次在线观看现场直播。
龚克主席视频致辞
龚克在致辞中介绍了“世界工程日”设立的背景和目的,解读了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他指出,工程的使命是运用科学技术为人类生产和发展解决问题,当前人类生产和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工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工程师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肩负重要责任。他希望,江苏省工程师学会以“长江大保护”为使命和契机,引领和动员全省工程界科技工作者,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中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缪昌文致辞
缪昌文在致辞中表示,工程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造福人类福祉上具有关键作用。工程师是通过工程实践不断改善人类生活,同时也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他认为,本次活动的举办,能够进一步增强工程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工程自身的创新发展以应对发展带来的挑战,同时彰显工程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提升公众对工程改善人类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作用的认知。他希望,全省工程师和广大会员可以着眼江苏在全国、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勇担新时代责任和担当,强化在工程建设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为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孙春雷致辞
孙春雷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汇聚了省内外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围绕“长三角水环境提升”和“3060碳达峰碳中和”两个工程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前沿问题进行交流研讨,既是一次工程技术在能源环境领域应用的学术思想碰撞,也是一次惠及公众的高端科普讲座,更是一次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建言献策活动。他表示,近年来,省工程师学会和省能源研究会作为推动我省工程领域学术繁荣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系列丰硕成果,各项工作走在省级学会前列。他希望,省工程师学会、省能源研究会等省级学会今后进一步加强合作联动,发挥各自优势,继续为我省工程科学研究搭建学术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更加重视培养工程人才,提升工程师能力,弘扬工匠精神,共同为江苏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献计出力。同时,希望广大工程技术科技工作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聚焦经济、社会、环境等可持续发展命题,继续开发和实施应用技术和系统,勇当江苏现代化建设开路先锋,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贡献。
张建云院士演讲
围绕今年世界工程日“工程守护健康地球”的主题,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省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云,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理事长、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肖睿分别作《长三角水环境提升有关问题讨论》和《3060碳达峰碳中和——新使命、新征程》的主题演讲。张建云介绍了流域污染源减控、河湖水系联通畅流活水、水量—水质联合调度等方面的水环境提升技术,围绕水环境提升技术实践应用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就重化工围江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治理的思路和需要注意的新问题。肖睿从我国制订“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出发,对比了国内外不同国家“碳中和”情况和我国能源现状,分析了实现“碳中和”的不同路径,并介绍了东南大学开展的相关工作。他指出,“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也是履行“新发展理念”,促进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升级的机遇。
肖睿院长演讲
据悉,省工程师学会作为全省“工程师之家”,今后将进一步发挥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优势,持续打造有利于工程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工程师成长提高的学术交流平台、育才荐才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科普宣传平台,为江苏工程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社团的积极作用,团结、服务和引领江苏广大工程师,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书写美丽江苏建设新篇章、全面提升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通讯员 何佳芮 蔡宗雅 刘成贺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王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