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传媒观察 | 大运河文化纪录影像的叙事路径
2021-02-03 12:03:00  来源:传媒观察  作者:雷凯虹 张健  
1
听新闻

编者按:苏州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围绕运河“文化”形成的历史人文、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内涵丰厚、影响深远。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雷凯虹,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导张健在《传媒观察》2020年第12期发表论文,主要根据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立足既有的大运河文化影像资料,从时空场域、资本与惯习等三方面讨论苏州大运河主题影像的建构路径,以期对今后相关纪录片的创作有所裨益。

 

大运河的传承、保护与利用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引发人们以大运河作为主题的纪录片拍摄与创作热情,《中国大运河》《大运河》《国宝档案大运河传奇》《一条河,一座城》《探索发现消失的大运河》《这里是通州》等相继成为纪录片爱好者一时相传的影视作品。

大运河苏州段自春秋时开建,隋唐时基本定型;唐代以后,虽多次重筑、修缮、疏浚,但大运河苏州段基本格局千年不变,四条运河故道和七个点段位列其中,造就和延续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美景。以影像化的方式重现运河文化,正是对深入挖掘运河历史资源,将遗产古为今用的积极实践。然而,如何从叙事角度完成苏州大运河的影像重构?如何避免过于宏大的叙事视角与公众日常生活视角之间的认知落差?本文尝试做些说明。

一、场域理论:一种可能的考察视角

皮埃尔布尔迪厄的文化场域理论认为,所有的文化现象都是由其所处场域中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引发和决定的,场域、资本、惯习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利用布尔迪厄这一观点,来解读大运河纪录片中的文化现象,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理论工具,对创作本身产生能动影响。

场域是资本和权力相互转化的场所,它将资本和惯习连接起来,并赋予了规则。场域是“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它的形成与资本密切相关,不关注客观事物或其特征,只关注事物间的关系。资本可以概括为劳动的积累,只有在占有资本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在场域内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惯习是指感官、知觉、判断和实践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行为,是内化于身体的经验、习俗,并展现出社会与历史的关系。

由于“文化”作为概念的复杂性,大运河文化的界定注定了其多元与抽象性,一般是指围绕运河产生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具体到苏州而言,大运河苏州段与苏州古城相生相依,带动了沿河古镇的经济发展,承载着公众的文化记忆。

苏州大运河文化影像化的展演,可以以场域、资本、惯习三大要素对应古今融汇、政经结合以及文化生活三种叙事主体,以多视角、开放式、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完成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意义的重构,既通过公众熟悉的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等运河水工遗存、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以及与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街区、诗歌小说、趣闻轶事、戏曲等,接续人们对于大运河文化的诸多集体记忆,同时又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增添新的叙事元素,改变人们对于现在与未来的认识期待。

大运河文化的具体内涵固然难以确指,如大江东去生生不息,但“人文”却可以在“文物”“故事”“生活”中现身,通过“文物”“故事”“生活”之类的影像指涉物,大运河文化的风情、精神与中国气质自然可以为公众所感受与体悟。

以纪录片的影像语言展现大运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展示其丰厚的文化遗存,再现运河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战略价值和沟通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向公众演绎当今大运河作为黄金水道与文化长廊所构造的开放性与交流性。从场域理论来看,大运河影像纪录的主要目的在于塑造出一个历史悠久、鲜活生动、立体综合的大运河文化形象,拉近运河与人民之间的距离,为运河文化带建设打下稳固根基。

二、时空交融的多视角叙事

布尔迪厄所定义的场域,即某种文化背后产生的关系网络,可总结为“现实的就是关系的”。在文化场域中,关系网络是个抽象概念,但基于图像和时间的纪录影像,利用符号化的时空要素,将文化场域和关系网络可视化。

以空间符号叙事的纪录片《苏州史记在水一方》通过点、线、面的方式展现了阖闾大城内的运河文化。从吴越争霸开始,城池运河建成之初,河畔古镇便应运而生,“流水顺流而下,故事就有了春暖秋凉;流水打一个活结,故事就有了起承转合”。这一片段通过线性的空间设计,沿运河走向为展开路径,将廊道中的地理空间串联起来,避免了其关系网络的割裂。大运河通航后,使苏州古城血脉相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同里、黎里、震泽、浒墅关、平望、锦溪等在宋元之际生根发芽的市镇,在运河边以“点”呈现;源头连接太湖前哨,后汇入胥江,向南直通嘉兴,以“线”串联;古城内外水网密布,市镇沿着运河不断勃兴,催生了江南市镇经济的蓬勃发展,以“面”构建。从场域理论的角度来看,场域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动态空间,大运河与古镇的关联,则形成了空间符号互动的新视角。

对于空间的解释还包含现实存在的具体物质,这类物质往往承载着精神层面的重要内涵。在大运河文化纪录片中,除了运河形态所示的空间外,相关历史人文建筑也成为视觉化的空间符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与日本NHK电视台分别拍摄的同名纪录片《京杭大运河》,在苏州段以拙政园、山塘街、苏绣工坊、盘门水陆城门等历史遗迹、遗存对运河文化场域进行视觉化构建。这些符号化的建筑既是物质形态,也是历史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观念形态。

从地理角度讲述运河文化所运用的是空间符号,从历史角度讲述运河文化便与时间相关联。以纪录片《一条河,一座城》为例,第二集《商人的选择》中,开篇便展现康熙皇帝于京杭大运河旁阅视河工、兴修水利、救灾赈灾等举措,将观众带到千年运河的历史时间起点。紧接着镜头转向现代漕运以及运河疏通工作现场,开始讲述现代作业的方法。通过古今对比,以“康熙大赦天下政治犯,使其赶赴灾区重建”和机械化运河疏浚的鲜明差别,凸显出时间叙事的优势。用时代的大跨度跳转,拉开了大运河的序幕。通过时间符号的再现,将大运河的过去、现在、未来相连接,这是文化场域构建的另一种视角。

三、以资本为经的开放式叙事

在场域理论中,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其构成和演变会影响文化场域的形成。就大运河文化而言,资本表现为能够引发运河社会效能的输出力量,即运河的功能。通过对既有纪录片的分析,可以看出运河承载的不同社会效能以及对运河文化的构造与传播功能。

在纪录片《中国大运河》的《千年漕运》章节中,通过对运河漕粮运输的描述讲解,凸显了其关乎社稷的“国之命脉”地位。除此之外,还强调了大运河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这些意义的总和使得社会效能在运河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整个叙述过程中,《中国大运河》对于千年来政治经济的发展、漕运的繁荣,用不同时间、次序、方向等元素组合,并辅以蒙太奇手法,将不同时期的繁盛交织,展现多元化的社会风貌。这种开放性表达,可以在时间与空间的切换中完成对主题的转述,每一个场景都有独特的关键词,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在各类资本符号的作用下,物资与财富不断累积,强调了大运河的政治经济价值。4集系列片《一条河一座城》的第二集《商人的选择》某种意义上以商人许立明“这一个”个体来结构全篇,从初期对交通、水运的考察到对窑湾商业文明的传统与规则的深入了解,到最后选定临河位置,通过康熙、靳辅、李昌、吴宏兴等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的铺垫,为许立明在窑湾古镇办厂提供影像支撑,同时,也展现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性格与情感,甚至在人物设置上,还突破性地选择了一个虚构人物17岁的学徒工李昌来结构,强化了纪录片的戏剧性效果。

四、以惯习为纬的文化生活叙事

布尔迪厄定义的惯习是知觉、判断和行动等心理图式。一方面,通过教育和后天的学习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惯习被悄悄地建构起来,另一方面,建构起来的惯习也在对人们的实践产生影响,建构着客观世界。在运河文化场域中,惯习的形成是运河自身的存在对受众的影响所致,受众因运河所构造的“生活习惯”和“无意识的文化、行为”,指导并改造客观世界。在大运河文化相关纪录片中,惯习主要表现为“民生故事”和“非遗传承”两个方面。

纪录片《君到姑苏见》第三集《千年的守护》便是以一位船员引入了苏州护城河的故事。船员周彬祖辈三代都生活在运河之上,开过大小货船,如今载观光游船向外地游客讲述运河的历史。祖孙三代守护运河六十余年,如同运河守护苏州人民两千余年。苏州古城与运河的布局环环相扣,文史专家柯继承的现场解说替代了大气磅礴的后期配音,夹杂着些许苏州口音的耐心讲解反而让人倍感亲切。用日常的生活状态和乡音的解说,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更有助于观众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脉络。

此外,与生活最紧密相关的美食也成为构建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提到苏州,自然而然映射到阳春面、太湖三白、松鼠桂鱼、蟹黄汤包等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纪录片《国宝档案大运河传奇》通过解析《康熙南巡图》,展现了康熙多次下江南对于苏州以及苏州园林的偏爱;与此对比,乾隆六次下江南高调奢靡,虽阅视河工,但还是以享乐为主。两位皇帝的共同点在于,对苏帮菜和苏式船点的喜爱,正是由于运河上船点的易存放及饱腹性,才被更多人所喜爱。运河与美食的相互成就,便是互动惯习的表现之一。

惯习的第二个表现方式——“非遗传承”,更加直观地展现大运河对人们生活的浸润以及人们对文化的传承与影响。在日本NHK纪录片《京杭大运河》中,日本艺人田边诚一围绕苏州“工匠技艺”展开探寻,走访曾经的御用砖窑、工艺扇、苏绣工坊,观赏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的皇室贡品,与非遗传承人对话学习;品乾隆下江南时钟爱的苏州船点,感受白居易七里山塘的繁华之景。片中出现的古代工艺、历史遗迹、传统习俗让运河文化更加丰满深厚,此类生活惯习受运河影响而构造,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运河的文化场域。

(载《传媒观察》2020年12月号,有删节。原文约7000字,标题为:时空、资本与惯习:大运河文化纪录影像的叙事路径分析。图表和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字时代青年中华民族认同的培育路径研究”(20BXW02)和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专项课题“苏州大运河文化的记录影像传播研究”(19SZDYH3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雷凯虹,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健,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