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淮阴工学院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思考与探索?
赵炳起: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始终秉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确立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淮安大学”的发展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注重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动力,使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
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大力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2612”工程,主动对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获批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建设,紧密对接区域优质资源禀赋和支撑主导产业,发展学科专业集群,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学校建有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及科研平台36个,实现学科专业省级以上平台的全覆盖。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总数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不断强化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和台创学院等,扎实推进“翔宇创新精英班”优培计划,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双百计划”,近年来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项目99项、省级415项。学校获得“江苏省2019年度综合考核第一等次”的好成绩。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聚焦高质量发展,补短板、重教育、建平台、聚人才、优环境、提层次,高起点高标准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淮安大学”,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赵炳起:作为周总理家乡的一所地方高校,我们始终坚持将周恩来精神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深入挖掘周恩来精神元素,将“信仰坚定、严谨求实、修身律己、乐业奉献”的周恩来精神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确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校训,铸就“明德尚学、自强不息”的淮工精神。成立校“周恩来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持续开展“周恩来班”建设、“学恩来精神、创优良学风”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彰显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特色。我们已有1000多个班级参加创建活动,73个班级被评为校级“周恩来班”、59个班级获校级“周恩来班提名”、27个班级被评为市“周恩来班”、2个班级被评为江苏省“周恩来班”。
我们不断整合育人资源,提升育人效果。制定关于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方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十大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覆盖全体教师、覆盖全部课程”,建立良性共生共振的“大思政”教育共同体。学校召开思政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出台关于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实施方案,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发明的“思政罗盘”正在申报全国首个思政类发明专利,课程思政指标点分解及案例库建设探索与实践课题获2019年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立项,《“一主双辅,多维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获批江苏省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点项目,立项校课程思政专项课题7项,建设校级立项示范课程33门、院级立项示范课程68门。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5年,学生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获“创青春”国赛金奖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6395人次。考研录取率近4年保持在20%以上,就业率在97%以上。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宽、就业满意度高,得到“素质高、干得好、后劲足”的社会评价。
记者:淮阴工学院在服务地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发挥作用?
赵炳起:推动形成新的发展格局离不开高校的智力支撑。淮阴工学院是淮安重要的城市名片,对推动形成淮安“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扎根淮安办大学,服务区域谋发展”理念,释放应用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全力推进“淮工振兴”,全面实施“十个一流”,全力助推“淮安崛起”,深入实施社会服务“1111”工程。
社会服务“1111”工程即1名校领导联系1个县区、帮扶10家以上规模企业、每年创造1亿元以上经济社会效益。我们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学校对接政府、学科对接产业、团队对接企业、技术对接需求”理念,深入推进科技和社会服务工作,与淮安市各县区均签订全面合作战略协议,实现“1111”工程区域全覆盖。学校近5年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签订合作项目2079项,合作经费2.52亿元,直接经济效益150多亿元。研究成果《水稻新型育秧基质创制及其机插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应用》《葡萄品种资源的收集、利用及早熟葡萄新品种的培育》分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三等奖。我们还发挥苏北发展研究院省级智库作用,当好区域发展的“参谋助手”,为地方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建议100余份。《关于加强和完善淮安市支持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的建议》《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调研报告》等众多科研成果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实施中得到推广应用。参与编制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新创业与苏北高质量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和“苏北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双双获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
创建淮安大学一直是淮安人民的愿望。大学建设是淮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淮阴工学院已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也具备淮安大学发展框架。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彰显特色,为创建淮安人民期盼的大学而努力奋斗。
记者 张莎沙 蔡志明 通讯员 李博澜 仲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