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供图
运河水静静地从姑苏城南流过,也流过偌大一座苏州城里大大小小上百座石桥。这些桥里最有名气的,是澹台湖畔的宝带桥——作为中国十大名桥之一,她是我国现存古代桥梁中最长的多孔石桥,全长316.8米。采访组的无人机在宝带桥上空盘旋,俯视镜头下,长长的石桥如同一条美丽的宝带,优雅地横跨于澹台湖北侧的玳玳河上。宝带桥的桥名因何而来,她是为何而建?一千多年前,为什么要造一座跨度如此巨大的石桥?
站在宝带桥上,吴中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对记者讲述了这座石桥的“前世今生”。
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开启了江浙一带地区的漕运之路,然而京杭大运河流经苏州城南七八里处,有三四百米的缺口使得拉船的纤夫无法通行,寒冬腊月甚至要涉水拉纤。澹台湖是太湖水流向运河与吴淞江出海口的主要通道,自然也不能“填土作堤以为挽舟之路”。唐元和年间(806-820),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保证漕运顺畅,决定造桥代道,在澹台湖上修筑长桥作为纤道,并带头捐献了一条据说是御赐的玉质宝带。当地豪绅深受感动,纷纷慷慨解囊,很快解决了建桥资金。为纪念这位刺史的义举,苏州百姓遂将此桥命名为“宝带桥”。
这座初为纤夫而建的宝带桥,千年来成为苏州的文学意象和文化符号。元代薛兰英《苏台竹枝曲》中有词,“生憎宝带桥头水,半入吴江半太湖”,是对宝带桥地形的形象描绘,也借此抒发恋人之间的微妙情感。宝带桥53孔薄墩联拱形,更是为苏州增添了一处“宝带串月”的浪漫景致。曾有诗云:“瑶台失落凤头钗,玉带卧水映碧苔。待到中秋明月夜,五十三孔照影来。”描绘了宝带桥串起53个月亮,与天上明月争辉的奇观。据说,当年苏州人中秋吃完月饼,一个重要节目就是相约到宝带桥赏月。
采访时,记者遇到苏州市民张先生正在用KEEP跑马拉松。他们有一个跑友群,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跑友们“各跑各的”,然后将各自的KEEP记录上传。这次的主题是沿各自家乡的运河风光带跑人文马拉松。他边跑边笑着说:“要是晚上来,你们就可以看到‘宝带串月’了!”
细看宝带桥,当中三孔特别巨大,能走船,剩余的小孔却并不是平均分配在两端。从最高的中孔算起,一边仅有14孔,另一边却有38孔。陈馆长解释是因地制宜,为了船只来往方便,但机缘巧合下却有种不对称的美。桥北的石塔原本高约4米,是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塔身设佛龛,龛内镌有佛像。奇特的是,在桥孔第26和27孔之间的“水盘石”上,也有一座同样规格的石塔。本该在桥南北堍各有石狮一对,如今还剩3只,据说都是1956年修缮宝带桥时从河底打捞上来的。
中设设计集团桥梁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丁磊从专业角度为记者解读了宝带桥的结构:“中国古代名桥大多宏伟壮丽,但宝带桥在设计营造上采用‘柔性墩’与‘刚性墩’相结合的方法:柔性墩上大下小,轻巧纤薄,从而减轻了桥身自重,还可以减小阻水面积,利于泄洪;刚性墩可以在一侧拱圈倒塌的情况下,防止桥体连续垮塌。独特的结构使得宝带桥既能长久保存,又与姑苏城的秀美轻盈相得益彰,可以说代表了古代桥梁的最高工艺。”
苏州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徐苏君告诉记者,其实宝带桥建成之后,数次被毁,又数次重修,可谓磨难重重。初时是木构桥梁,到元代后以石易木。南宋和明清时期都曾重建,道光年间林则徐还曾主持过一次桥身修缮。最广为人知的一次毁坏,是英国洋枪队头目戈登在同治二年为了镇压太平军,下令拆去宝带桥中间的大孔,致使连锁倒塌26孔。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也曾炸毁过桥南端的6孔。一座宝带桥,几经兴废,承载了苏州城的历史,镌刻下苏州人的记忆。2014年6月,宝带桥作为大运河重要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去年6月,宝带桥荣获“江苏最美运河地标”称号。
如今,宝带桥西南侧,一座吴中博物馆拔地而起,与跨越京杭大运河的澹台湖大桥遥遥相望,博物馆拥有7000多件(套)文物藏品,其中不少是与宝带桥相关的。陈馆长说:“解放前苏州城的地图最南边就是宝带桥,是宝带桥连接了苏州主城区和吴江。为了保护古桥,大运河改道工程还曾特意让路。不管是桥西面曾经的苏嘉公路大桥,还是如今的新斜港大桥、澹台湖大桥,都是为了满足民众功能性需求,给宝带桥减压。现在的宝带桥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文化心理上的记忆和支撑、古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伫立宝带桥头,或许我们更能看到,历史长河中文明的每一步前行,都是对过去文化的延续和对先人智慧结晶的继承。”
记者 傅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