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走自己的路,让中国从麻醉学大国变成麻醉学强国!”近日,在“曾因明教授从医从教60周年庆典”上,年过八旬的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科终身教授曾因明谈到他的“未竟之梦”,依旧豪情满怀。
“有些人做事业是一阵子,有些人做事业是一辈子。”“没有曾因明教授,就没有中国麻醉界的今天。”米卫东、于布为、姚尚龙……诸多中国麻醉学领域赫赫有名的“大咖”现场感言,对曾因明的修身之道和治学成就表达由衷的钦佩。
一次契机,奠基一生之事业
1959年,曾因明从北京医学院毕业,怀抱远大志向来到徐州;一年后,徐州医学院派他去北医专修麻醉,师从谢荣教授。
彼时麻醉科人员少、条件差、风险高、待遇低,是医学院毕业生都不愿来的冷门科室。“我国麻醉事业才刚刚起步,麻醉医师的工作不应局限在手术室里,还有更为广阔的天地”。曾因明说,与导师谢荣的一次谈话,坚定了他要在麻醉领域干出个样子的决心。
1961年,曾因明又回到了让他时刻牵挂的徐州医学院,秉承着导师的教诲,一头扎进麻醉事业中。
每天,曾因明总是第一个到医院却最后一个离开,穿梭在手术室和病房中,他耐心地进行术前访视,仔细地观察病人术中病理变化,详细记录患者麻醉苏醒情况,积累了大量宝贵临床资料和经验。
当时,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急诊手术病人中,急性胃穿孔、急性肠梗阻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病人较多,而中毒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一直是个难题。曾因明探索研究麻醉处理方案、积累案例资料,并撰写研究文章。
1964年,全国首次麻醉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作为麻醉界的一个“无名小卒”,曾因明因《中毒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一文被推荐发言并逐渐“声名鹊起”。他说:“一个人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会成为你的信念,即使条件差也能有所为,信念会支撑你去奋斗。”
一份执念,引领中国麻醉学科发展
1979年,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在哈尔滨举行,与会学者急切关注我国麻醉学科“人员少、负荷重、风险大、待遇低、地位差”的状况,热议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曾因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才是麻醉学科发展的关键,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麻醉学专业的建设,势在必行。
1984年,徐州医学院提交申办麻醉学专业(本科)的论证报告。1986年,国家教委的最后一次论证会在杭州召开。“经过讨论,大家最终一致认为,在普通高校医药本科教育中设置麻醉学专业非常必要,是我国麻醉学科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曾因明说。同年,我国第一个麻醉学本科专业落户徐州医学院。
1987年,麻醉学专业本科正式列入国家专业目录,开启了我国麻醉学高等教育的先河。
学科建了起来,然而“一无借鉴、二无经验”,大纲怎么定、教材怎么编?对于横亘在面前的困难,曾因明果断拍板,主持制定教学计划,编撰教学与实习指导教材,最终完成了我国麻醉学专业一整套教学软件的编制和第一套六本教材的出版。
“以研促教、以教助研”,在麻醉学本科教育规范运行的基础上,曾因明又与时俱进地提出以本科为基础、研究生为重点、毕业后教育为方向的“三位一体”办学理念,为麻醉学教育的布局做出了重要的结构性调整。
1997年,曾因明主持的“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一世坚守,矢志建设麻醉强国
“我国已经是‘麻醉大国’,却不是‘麻醉强国’。”曾因明深知,我国麻醉学科还没有很强的核心技术,人才队伍当中仍缺乏优秀学科(术)带头人。
为推进我国麻醉学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麻醉学教育分会于1992年成立,曾因明任第一届主任委员,至今已召开24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研讨会。
为加强国内麻醉学界的学术交流,曾因明创办了《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该杂志成为中国和国际麻醉学及危重病、医学、疼痛诊疗工作者开展交流的重要学术刊物,于2008年被认证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徐州医科大学(原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已建设成集临床麻醉、疼痛诊疗、围术期危重症监测治疗为一体的医、教、研良性循环的二级临床学科体系。曾因明带头建立的全国首个麻醉实验室——麻醉生理研究室也由当初的5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4000多平方米,成为国内最先进的和同专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
曾因明亦收获了累累硕果:“全国优秀教师”“第三届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终身成就奖”“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突出贡献奖”“江苏省医学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如今,84岁的曾因明依旧在为我国麻醉学事业四处奔走。他说,“功归天地人”,所有的荣誉都归功于和他一起开创中国麻醉学教育的同仁,“认一事,做一生”, 发展麻醉学科、建设麻醉强国的重任,要一代代传下去、一代代做下去。
记者 张涛 通讯员 汤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