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思政课这样上,大学生感到“有意思”
教学多样化 施教分专业 授课大视野 讨论接地气
2019-07-08 07:1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蒋廷玉  
1
听新闻

  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高校思政课,怎么上才能让大学生感到“有意思”?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这道“考题”备受相关各方关注。记者近日走进南京师范大学,记录教师们求索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感染力的生动实践。

  “上课款式”出新让道理入脑入心

  翻转课堂、分组讨论、情景剧表演、社会实践、课堂辩论……汪洁老师变着“花样”上思政课,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商学院大二学生朱政感言,汪老师讲课很“活”,让学生感到“有趣”,比如让同学们在参与课堂讨论中有所感悟;汪老师很注重运用视频等形象的方式讲抽象的知识,比如讲“资本主义”时就放了著名的电影《百万英镑》。

  在汪洁看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理论应用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共同探讨、集思广益的合作精神。

  除了教学方式出新,汪洁还对教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汪洁表示,思政课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才能给学生提供前沿的、有价值的引导。

  “课外功夫”提升学生课内获得感

  自费购买高清摄像机,自驾车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拍摄一组包括寻访当年签订“大包干”契约当事人严立华老人等在内的视频,制作成微课——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教授在课外做这些“功课”,都是为了讲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专题思政课。

  王刚每年讲授思政课800课时左右。在他看来,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解决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性学习、认知问题,更要关注学生的信仰问题。为此,他精心准备每一个教学专题,认真讲好每一节课,所拍摄用于教学的微课、视频课已有数十个。

  思政课“怎么上”才能让学生入脑?王刚没少为此“烧脑”。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他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比如,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教学专题,面向物科院学生,他按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由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的思路来讲授,面向文学院学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接受以及中国化的“线路”讲解。“通俗易懂,让我们很有获得感。”听课同学这样点赞。

  全国首届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和江苏省首届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等,是对王刚思政课精彩教学的充分肯定。

  “幽默话风”把枯燥内容变有趣

  “话语幽默风趣,将枯燥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课堂互动性也强,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这是该校心理学院学生魏婉滢对思政课老师王磊副教授的印象。

  被学生称为“磊哥”的王磊,2015年博士毕业留校当思政老师,生动有趣是他的课堂“标签”,主讲的思政课每年选课时都会被学生“热抢”。“我很热爱自己的专业,特别想把课上好。”王磊说。

  王磊上思政课时很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每次我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布置的课后讨论题限报5人,总是会有七八个人抢。”说起学生们的课堂表现,王磊眼里有一种藏不住的骄傲。

  “大视野”是王磊课堂教学“抓人”又一招。谈历史不脱离现实,谈中国会放眼世界,开阔的讲课视野让学生们感到“很有料”,也听得格外入神。为了给同学们讲好历史,他时刻关注时政新闻,其微信几乎每天都关注收藏时事,作为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循循善诱而非“简单灌输”

  “前段时间上海一位思政课老师讲课在网上挺火,但十年前您就这么讲课了!”这是管新华老师最近收到的一位多年前教过的学生发来的短信。

  因为思政课讲得“棒”而受到学生点赞,对管新华来说已不是新鲜事,从学生们的评价中也不难看出他的教学风格。

  “管老师是一位很睿智很有见解的老师,课堂上他总是能把抽象的理论联系到生活中具体的甚至是同学们身边的点滴小事来讲,讲课过程中不知不觉教给我们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柔同学感言,管老师讲课的过程就像是抽丝剥茧,层层分析,层层递进,每次听完课都觉得很有收获。

  “管老师讲课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姜雨欣等同学表示,管老师不是简单地把道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最终弄清道理,提升思想力。

  通讯员 徐翎 记者 蒋廷玉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