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门,又称朝阳门,南京城最东边的一道门,迎来朝阳的曙光。2019中山门春联“朝阳和煦,晨色簇新,先迎昕曙先追梦;瑞象升腾,莺声依旧,早作深谋早得春”,喜庆优美富含深意,由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徐利明以大气典雅的行书书写,与春联、城门相得益彰。徐利明已是第三次为城门春联书写,他表示,悬挂城门春联,是向群众进行审美引导的一次好机会。
■ 记者手记
情感才是 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文人画、文人书法,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一直占着重要的地位。而徐利明开设的书法班上,也有不少“作家学生”。徐利明说,作家学书法,写出的字确实别有风骨内涵,这就是精神修养自然而然在书法上的一种体现。
“情感才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徐利明如是说。
徐利明讲到一件事。1973年春节前后,在玄武湖举办过一场迎春茶话会。他发现几个大家写字的状态完全不一样。林散之先生写字稳健,速度不快也不慢,比较平和。高二适先生气势很大,行笔干净利落,速度很快,绝不拖泥带水。轮到萧娴先生,别看老太太又瘦又小,手上都是筋,但是当她抓上大号的京楂笔,蘸了水蘸了墨落纸时,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她的一招一式就像舞台上的京剧演员,很有韵味。钱瘦竹的个子瘦瘦长长,戴个帽子,走到桌子面前来写字的时候一点儿声音都没有。他写的是篆书,整个书写过程悠哉游哉的,和前面几位反差很大,又是另外一种味道。他说:“老师们作书状态十分投入让我领悟到,情感才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记者 仲敏
书法家书写城门春联的意义? 这是一次美育机会
徐利明曾经为2017年的武定门春联书写,今年,他所题笔的则是中山门。记者在现场看到,“朝阳和煦,晨色簇新,先迎昕曙先追梦;瑞象升腾,莺声依旧,早作深谋早得春”这30个字可谓是一气呵成。写完后徐利明拿起来比画了一会儿,感觉满意后交到了记者手中。
徐利明告诉记者,每逢春节将至时,他都要写不少春联,并送到市民的手中。徐利明表示,他之所以很乐意为老百姓写联,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认为这是一次向群众进行审美引导的好机会,同时能很快把大家的文化情感聚拢到一起去。
“明城墙、春联、书法,我认为都凝聚着深深的民族感情。随着城市的高楼大厦建起,大多数人只能把春联贴到自己的单元房门上,而城门上挂春联,让书法春联又走到了公众的视野中。恕我直言,现在市面上有些春联,字体缺少美学价值。而为什么我们这些书法家要特意写一些不同的字体来展示?目的就在于,借此机会让大家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是一次很好的美学教育的机会。”
书法的当代价值究竟在哪里?
中国文化传承的一大载体
徐利明在书法界载誉无数,他是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紫金文化奖章”。其专业创作成果获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金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可让他记忆最深刻的,却是小学四年级拿到的第一个书法奖:“六一儿童节,我拿到了书法比赛的一等奖,校长亲自给我颁奖,奖品是一支毛笔,可能也就值几分钱,但是我那天特别高兴,比我后来得兰亭奖还高兴。”
徐利明回忆,自己小时候喜欢写字,是受到舅舅的影响,”我的舅舅身为中医,却精通诗文,爱好京剧,写得一手好字。小时候每年寒暑假都去舅舅家度过,看他用毛笔给患者开药方,听他说古论今,看他作诗写字,潜移默化,养成了我对古典文学、传统艺术的爱好。”
徐利明表示,书法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不能因为书写工具的改变,就认为当代不需要书法,如今,毛笔书写的实用功能渐渐让位于艺术性的表达。
谈起中国的书法艺术,徐利明充满了感情,他表示,在全世界的文字中,中国汉字形态、结构的变化最丰富;它能表情达意,有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有美学价值,汉字的形成过程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先民的伟大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汉字及其书法中,即为高度的抽象审美能力。
徐利明拿“永”字为例,“你把它的象形文字和狂草单独拿出来比较,好像两种写法完全不相干似的,但是如果你还原它从最早的古文字,如仰韶、大汶口、二里头等发现的刻划符号、象形文字,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再经过篆、隶、楷、行、草最后演变到狂草的过程放在一起,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它是这么来的,这就是中国汉字的伟大之处。它为我们发展书法艺术,享受其形式美和意韵,提供了无穷的表现可能和想象空间。”
学好书法最重要是什么?
技巧表现和深厚学养缺一不可
徐利明提出一个观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书法入手是一条捷径,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一门“规矩学”,“学习之初,老师就会要求你‘正手脚’。现在很多人坐没坐相,不是跷二郎腿,就是弯腰弓背,但是写书法的时候这样的姿势是不允许的,它会影响到你的运笔,里面有很多讲究。”
徐利明表示,他感觉自己最幸运的事,就是从打基础开始,就得到高手的指点。“1972年在裱画店里,我认识了我的启蒙老师田原先生。听到我在自学书法,并且临习了唐朝柳公权的很多字帖后,他说颜柳的字写多了,想转行书就比较难了,建议我临褚遂良的字。听了他的建议,我的字变化很大,书写性加强了,装饰性减少了。”因田先生的举荐,徐利明也得以常向启功先生请教。”我用恭恭敬敬的小楷给启功先生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我的习作,包括临习的启功先生的字。启功先生收到信后当即给我回信,写了三张稿纸。信中他让我不要再临摹他的字了。他给我的建议是:不学今人,学古代高手。究其原因就是学现代人最容易像,但一像了,一辈子脱不掉他的习气(无论是好习气还是坏习气)。”
徐利明很反感所谓的“竞技书法”,他称:“书法一旦沦落到以‘竞技’为目的,那么就会过分地夸大书法的形式表现和技巧的卖弄,从而忽视其中做人的道德准则和人品高尚这方面的修养。无论怎么创新,技巧表现能力和深厚学养是书法创作的一对翅膀,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