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岁月传城——南京城墙旧影》一书在中华门瓮城首发。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编就的此书,刚被南京出版社评选为“南京十大年度好书”,书中收纳了世界多国作者拍摄、绘制的南京城墙图和画,涵盖众多与城墙相关的老地图、老明信片等,让读者从650年南京城墙的变迁中,细节化地窥见到部分历史进程的缩影。
多次战争的洗礼
南京城墙经历过辛亥革命、南京保卫战等
与新书相配套的展览同时在中华门瓮城上开展。从书中精选的在展照片之中,南京城墙经历战火的图片让人印象深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一张江浙联军来到南京的照片,显示士兵们正走出那时的太平门。自国外搜集来的另一张照片却清晰地显示了同年11月的仪凤门段城墙下,拥挤的逃难人群:人们正逃往城外避难,却被阻挡在狮子山炮台下。
此时的战争已进入热兵器时代。1913年拍摄的一张照片中,两位士兵站在仪凤门上,照片中的仪凤门瓦片零落,城楼损毁严重。当时是二次革命,9月1日,张勋刚刚占领南京,当时攻城已使用重炮。除了仪凤门外,同样在二次革命中被轰的还有朝阳门、太平门等,从照片中看出,朝阳门城楼几乎被轰塌。
中华门外,一辆坦克正朝城墙开炮,城墙上浓烟滚滚,上面露出角楼的是当时还耸立的中华门城楼。这张摄于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的照片,记录了中华门城楼遭受日军炮轰的瞬间,而在随后几张照片中,中华门城楼已完全不复存在。照片显示,同样被炸毁的还有挹江门城门上的城楼。同时,日军也将光华门、中山门等城门轰至半坍塌状态。
时代变迁的见证
集中展示从明朝至上世纪80年代的中华门
展厅中一面墙上单独将中华门的变迁局部放大、展示出来。
最前面一张是1623年明朝朱之蕃等人绘制的《金陵图咏》,当时用绘画反映图景,这批金陵四十景中,南京的城墙、城门大量入画。时间跳转至1889年,由李鸿章兴建的南京第一座近代机械化工厂——金陵机器制造局已在城墙边矗立起来。
1931年,已有航拍技术可以俯瞰到“中华门城墙的顶部”。时间的指针转到1937年,日军开始用大炮残酷地轰炸中华门城楼;1945年的一张照片显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军队当时正从中华门东门入城。
摄于1964年的一张照片清晰地显示,中华门城门口已有大量店铺,运货的平板车正从城门口依次经过。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政府已经陆续着手修缮南京城墙,摄于1980年的一张照片显示中华门西侧的马道正在修缮。而到了1982年时,中华门瓮城的藏兵洞内开设了茶座,茶座内还摆着一排可乐,据说是南京最早卖可乐的所在地。
百姓生活的依托
人们曾在城墙边盖房,在城墙上种地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陈列展览部王腾介绍,有段时间,城墙周边的民房都喜欢一面依墙而建,“物质条件不丰富的年代,百姓这样可以少建一整面墙”,而有的居民甚至就住在城门的城洞内。
此书中的照片显示,城墙外往往是大片农田,人们正辛苦耕种。鲜有人知的是,随着城墙失去防御功能,城墙顶部在荒弃之余,也被人们利用起来耕种。从一张摄于1956年的照片看出,从新民门至钟阜门的城墙段上,农民正在城墙上种地。
记者了解到,历史上部分城门的开辟,其实是为了人们出行的便利。一张1937年左右拍摄的照片中,一辆火车正通过雨花门。1936年开辟的这座城门,正是为了铺设铁路,连接当时的两条铁路线而建。中央门的修建,也是为了交通之便。
500多张老图片,显示了南京城墙的历史变迁,也窥见了南京的部分发展变化。再过几天,“城门挂春联 江苏开门红”首联揭联仪式将在中华门隆重举行,给南京市民送上过年的喜庆,彰显出650年历史的古老城墙融入当下百姓生活的时代感和亲和力。
记者 孔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