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八旬“国大师”、扬州漆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如柏——让失传200年的漆砂砚重现人间
2019-01-18 07:5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陈洁  
1
听新闻

  80岁高龄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如柏正襟危坐。面对镜头,这位从业60多年的老手艺人看上去有些拘谨,但当他拿起工具却陡然换了个人,凿子在手中,攒、叠等雕刻技法变换自如,时而镂空,偶有留白,专注而从容……这是发生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拍摄现场的一幕。

  近年来,文化部开展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资料。

  “国大师”赵如柏是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56年,年仅17岁的赵如柏从江苏洪泽农村来到扬州城,正巧碰上扬州漆器生产合作社招学徒,赵如柏就去报名。可三天不到,他就被复杂的工艺吓跑了,最后在叔叔的威逼利诱下才重新回去当学徒。赵如柏寻思着,学门手艺总是好的,这才静下心来 ,跟着著名漆器老艺人梁国海学习漆器艺术。

  扬州漆器有着24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与扬州城的历史几乎同步,它技艺精湛、品种繁多,以其造型雅致、做工细腻、色彩绚丽、光泽柔和为特色。“红雕漆要求很高,花鸟走兽、人文山水、房屋桥梁你都要知道结构,比如牡丹花的叶子怎么卷,鸟飞翔时是什么动作,山和山之间怎么衔接,都必须研究透了,才能做出栩栩如生的作品。”于是, 赵如柏去个园看竹子,去何园赏垒石,去平山堂研究欧阳修……他用行走和观察来丰富自己的技艺,扬派盆景、扬州园林、扬州画派都是他创作的营养。“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受时间控制。要做好的作品,下班走路都应该想怎么弄,想到就要去做,不然就忘记了。”

  清代失传的漆砂砚,一直是扬州漆器艺人的遗憾。1979年,赵如柏开始尝试恢复这项传统技艺。漆砂砚始于宋代,是以一种轻细金刚砂调和适度的色漆髹涂于木质砚胎上制成。做出上好的漆砂砚,古金丝楠木是最佳材料,但这种木材非常稀有,重金难求。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如柏找到了四块古金丝楠木。配制漆砂成分和比例十分讲究,赵如柏就做了20多个小木条一次次反复试验,用了3年时间才创造性地恢复了漆砂砚,使得这一优秀传统技艺重新焕发光彩。当拍摄团队找到赵如柏时,尽管术后不久,他还是坚持用11天的时间,演示了他作为国家级传承人的核心技艺——楠木雕漆砂砚的全过程,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在赵如柏看来,从一个技术精湛的工匠到一个艺术家,有时隔着一层薄薄的纸,有时又隔着一重高高的山。“做一个东西,必须先耐心观察,用皮肤感受它的肌理和温度。但是只有当你忘记了它的外形,只记住感受的时候,才能动手去做。”赵如柏历经三年时间创作的金丝楠木雕刻作品《青山清溪隐菁庐》,长1.92米、宽0.65米、高0.04米至0.1米,山脉层层叠叠,松叶遒劲密布,古宅掩映其中,溪涧清泉涌动,孩童放牛嬉戏……“老技艺的价值,在于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证了一代代工匠‘倾一生、做一事’的风骨。”赵如柏说,作品里,融入了师父的教诲——松针代表着坚韧品格,山峦寓意海纳百川,小路尽头看到了绝处逢生,天人和谐归于自然。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赵如柏唯一的心结就是技艺的传承。看着年轻人在这方面兴趣不高,赵如柏心急如焚,一方面他收了几个徒弟,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个体从业者他也去教,扩大传承的路径。几年下来,他觉得情况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失去传统,就失去了生命。当年我把师父的技艺传承下来,现在我也希望再传承下去。光吸收前人的东西还不够,还要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它和现在的东西如何融合?”

  截至2018年,江苏共有四批47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入抢救性记录工程名单。除了赵如柏外,石小梅的昆曲、金丽生的苏州评弹、陆有昌的秦淮灯彩、徐秉方的常州留青竹刻等都已经完成了抢救性的记录拍摄工作。

  记者 陈洁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