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书写城门春联 尉天池:弘扬传统文化 惠及当代民生
“春风梳柳,舞动三江,涨绿九州和煦色;瑞犬踏梅,拼成百福,映红千载太平门。”2018太平门的春联,书法苍劲浑厚、潇洒豪放,正是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大家尉天池所书写!年过八旬的尉老,已连续三年为南京城门书写春联。
他是我国第一位书法教授
尉天池,1936年4月生于江苏省砀山县(今属安徽省),1985年7月晋升为书法教授,从而成为我国第一位书法教授。2001年由校方决定任命为资深教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顾问,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江苏省书协名誉主席。曾任中国书协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日本文部省1986年度特聘书法教授暨国立爱知教育大学首席书法教授。在中国书协成立20周年、30周年之际,均被授予“中国书法贡献奖”,1989年被江苏省教委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2012年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颁发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最高奖),2013年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紫金文化荣誉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享誉国内外的书法大家、书法教育家、书法理论家!
尉天池曾表示,他的书法根底是碑帖融合,包括汉碑、北朝碑版、墓志楷书,二王行书、草书、小楷,徐渭行书、草书等,他都下过功夫。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之后,他一直提醒自己,从事书法创作,切不可被名誉所累,要力争再突破关口,进入书法的新境地。
点赞城门春联,创造性增添了春节景观
年过八旬的尉老,为“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活动连续三年写联。去年,尉老为太平门书写的春联是“三声鸡唱,管弦律动金陵,与国调频长寿乐;万户联花,日月光驱银汉,齐天点赞太平年”。今年尉老再度出手,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副太平门上的洒金春联。
说起“城门挂春联”活动,尉天池表示:“在南京多处城门悬挂春联,不仅创造性地增添了欢庆春节的景观,而且以春联的思想内涵及书法的艺术风采交相辉映的形式,赞美南京古代的人文胜迹,称颂当代南京人民的文明精神。在这般既弘扬文化传统又惠及当代民生的举动中,本人应邀为太平门书写春联,至感荣幸!”
小学三年级开始,为乡邻写春联
尉老曾经受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省文联主席章剑华之邀,来到江苏省文联办公室,两人就书法创作、书法教育和书法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简短而深刻的交谈。
讲到自己如何对书法产生兴趣, 尉天池介绍,他从6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走过了从兴趣,到爱好,再到专业三个阶段。他之所以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客观原因之一是在他孩童时期,家族中既有书法写得好的,也有几位同辈喜欢练习书法。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和老师都很重视书法。我写的字经常受到校长和老师们的表扬,这更加激发了我的兴趣。从小学三年级起,每逢春节将至,乡邻们拿着红纸让我写春联,由于来不及磨出大量的墨汁,我便把墨块砸碎,放在瓦罐中加水,点上火,不停地用木棍搅拌,满满的一罐墨汁白天用不完,晚上点着油灯再写。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此被器重,强化了我学习书法的兴趣。我读初二时,因为在砀山县城已经有会写书法的小名气,于是已有人找我写招牌。没有斗笔,我就从棉衣中抽出棉絮,搓成圆形,以此当笔。我还记得第一次写的大招牌是‘砀山更新缝纫社’。”
“尉老作为书法艺术大师亲和力很强,但是面对年轻人学书法心绪浮躁、急于求成,出现书法艺术同质化现象,他焦急,语言立即高八度。”一位资深媒体人如是说。
的确,当章剑华提出书法同质化的现象愈演愈烈的问题时,尉天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取法太窄,过于偏食,营养贫乏,需要吃五谷杂粮。“在各种书体早已成熟、多样风格异彩纷呈的当今,即使想专精一体,也应有各体皆能的底蕴。这不是负担,而是书法出新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