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科教文体 > 正文

0

让爱和正义之声 传遍世界 ——评歌剧《拉贝日记》首次联排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陈新坤   2017-11-22 07:58:00

  联排现场。 彭鹏 摄

  在与歌剧《拉贝日记》接触的这些日子里,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拉贝,一个应该被南京人、中国人乃至人类铭记的名字。在南京失陷后,他作为安全区主席与其他志愿者一起营救了25万难民,还默默用日记记下了当时发生的种种暴行,成为那段历史的最好见证。拉贝有很多理由可以选择离开,但他却因一个理由而选择了留下,那就是人性。正是这种超越民族和国界的大爱精神,让人类穿过那些黑暗、邪恶和艰难的岁月,带着感激和期待走向未来!

  可以说,用《拉贝日记》作为歌剧台本是再好不过的选择,它既可以让世界人民了解这段尽管如此重要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又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对这段历史进行沉思与反省。剧本的设计基本遵照了《拉贝日记》所记载的真实内容,重点突出了拉贝、魏特琳和马吉三个人物,黄军官、小男孩与李秀英的戏份尽管不多,但是很抓人,做到了宏大叙事与细节聚焦的有机融合。通过对这段悲剧历史的展示,让人们产生对爱、光明和正义的向往。

  对一部歌剧来说,音乐是它的灵魂。相对于台本,《拉贝日记》的音乐创作无疑挑战性更大,因为它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调配。《拉贝日记》的音乐是最让我惊喜的部分,不仅整体上有一种前后的呼应感,在具体的细节上也很考究,音乐语言实现了现代与传统的通融,根据情感的需要来安排音乐。

  两段巴赫音乐的引入是这部歌剧的亮点,它们作为歌剧的贯穿因素时隐时现,通过各种变形进行呈示,有时庄严得让人震惊,有时又委屈地隐藏在其他素材中,好像时刻提醒人们要对生命有所敬畏,让人们在那令人窒息的恐怖和压抑中获得某种缓解和抚慰。最后那段小提琴独奏和生命之歌无疑是对巴赫音乐的自然放大与提炼,从而让歌剧有一个温暖而顺理成章的音乐结局。

  作曲唐建平对拉贝为什么用男高音而非男中音的读解也非常令人信服,从生理的角度看,用男中音来表现五十多岁的拉贝是非常合适的,但从艺术的角度看,男高音更能够塑造拉贝的高大形象,而且和马吉的男低音在声音上有很强的区分度,更有利于重唱的设计。此外,美国音乐、中国音乐、日本音乐的素材时而穿插在音乐的整体进行中,在不破坏表层旋律的流畅性和剧情的连贯性上增加这些因素,令人拍案叫绝。

  当然,这只是首次排演,乐队、灯光、舞台布景等都没有加进去,随着排演的深入和细节的调整,一定还会更精彩。要让一部歌剧走向世界,一定要遵照歌剧的内在规律,做到时代性和艺术性的紧密结合,希望这部歌剧能吸取过去歌剧的成功经验,在歌剧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让我们共同期待这部歌剧12月13日的首演,让爱和正义的声音传遍世界!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