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 文明清风拂校园 兰芷之室育桃李
清风润物细无声,自1902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三江师范学堂至今,南京师范大学走过了115年的光辉历程。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的砥砺奋进,学校孕育了“以人为本”的厚生精神,传承了“育才兴邦”的师范传统,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品质,形成了独具南师特色的光芒和文化。一点一滴的校园文明浪花已汇成一股浪潮,使这座素有“东方最美校园”美誉的百年学府成为学生成长的“兰芷之室”。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师大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学校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强化党委责任担当。南京师范大学重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党委以“全省学习型党组织首批示范点”建设为抓手,坚持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群工作会议制度以及全校每周三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加强理论学习体系和长效机制建设,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全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推进会上作为高校代表介绍经验,为全省高校开设“两学一做”示范党课。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出台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项目化清单,持续深入推动党员和领导干部作风转变。制定《南京师范大学章程》并获省教育厅首批核准实施。构建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持续提升,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紧抓课堂阵地建设。南师大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二级学院党委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办法,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创新“网络+课堂”教学模式,被列为教育部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广项目和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示范点,11套课程入选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3人获得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和影响力人物标兵。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受到团省委青睐,两家共建的“MY工作室”围绕“两岸青年看南京”“香港回归20周年”“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等主题,引领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开展“团内第一课”“学在南师”“青春向党”十八大精神宣讲会等,深化了爱党爱国爱校教育。学校还通过举办“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评建“十佳百优班级”“文明宿舍”“本科生先锋党校”“党建四评”等活动,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学校党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充分发挥学校作为省委宣传部唯一高校舆情信息直报点作用,健全完善了舆情信息监控“三报制”,有效引导舆情。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矩阵功能,推进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效联动与聚合传播,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确保学校成为和谐稳定的模范之地。学校以与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契机,加强相关学院和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部校共建的乘数效应,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和新闻人才,推进理论、舆论融合,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部校共建“金字招牌”,为文明校园创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舆论支撑。学校意识形态研究中心被命名为首批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成为全省首批新型高端智库。
养成立德树人理念。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不断健全完善师德与学术、管理与服务、职业素养与师风学风并重的师德师风学风建设体系,形成了优良的师德风尚和淳厚朴实的优秀学风。实施青年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开展新教师岗前培训,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奕熙精英教师奖”“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形成优秀教师典型选拔评选和培养提升机制。近年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侯晶晶、汪永进等一批先进教师典型,学生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国际和国家级各类竞赛中获奖100余项。
以德润人,深沁其心;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南师大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人才并加强文明校园建设,谨记文明校园之根在于心。 胡敏强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