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科教文体 > 正文

0

高考:那些年 那些事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杨频萍   2017-06-02 07:48:00

  1977年,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年份。那年冬天,恢复高考的消息,像一抹曙光照进无数人的命运,570万年龄参差、背景各异的考生奔赴考场。很多考生的记忆里,1977年,没有冬天,无数人的命运崭新出发。

  40年,对于浩瀚如烟的历史长河,不过是转瞬即逝,可对于个体轨迹而言,却凝聚着青春、汗水、梦想,记载着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沉浮。

  40年来,我省共有1331万多人参加高考,有数百万人被高等学校录取,成就梦想,改变命运。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推进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最早参加高考的,有相当一部分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高考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支点,也是中国发展的支点,随着对知识的信仰深入人心,中国的命运从此改变。

  如今,江苏高等教育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考,从精英化的登天梯道,逐步变成了大众化的竞争平台。我省高校数量由1976年的15所变成了2017年的134所,高考录取率已经从1977年的4.7%变为2016年的90%。录取率的大幅提高,也意味着“一考定终身”的历史正悄然远去。

  高考不能再视为个人命运的分水岭,褪去神圣的外衣,它只应是很多人生命中的一级台阶,让稚嫩的躯壳在厚积中薄发,在挥汗如雨中相信奋斗的力量。

  一年又一年的高考,依旧牵动着全民的心。炎热的夏天,笑颜和泪光,汗水和奋斗,在一代代人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曾经场外简单的“加油”已经演变成鲜花和蛋糕,曾经的手印试题变成了如今需要配套光标阅读机的“答题卡”,但不变的是高考考场奋笔疾书的身影,场外焦灼的等待和温情的守护。如今为考生保驾护航的已经不仅仅是家长,交警、的哥、城管……这是整个社会,给青春与梦想行的一个注目礼。毕竟,在这个夏天,唯有青春与梦想不可辜负。

  本报记者 杨频萍/文

关于版权: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或者提供合理报酬。
联系电话:025-84737000,联系邮箱:jubao@jschina.com.cn。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