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县中4位老队友组队参加江苏元老赛

从右至左依次为孙三敏、易江贵、易忠祥、张育宁。
还记得当年一起打篮球的兄弟吗,他们如今在何方?是否还能再配合一次,重温旧日时光?在很多打篮球的人心中,这恐怕是一生都难以弥补的缺憾。不过,江宁县中校队上世纪70年代的4位老队友就让时光倒流了一回,他们在退休的年纪又疯狂了一把,组队到扬州江都参加了江苏元老篮球赛。
当年为了看场球,竟从中华门跑回东山
这4位老队友是易江贵、张育宁、易忠祥、孙三敏,上世纪70年代,他们都是江宁县中校篮球队的一员。
4人中,孙三敏年纪最小,入队最晚。“那时候东山只有一个灯光球场,当时我年纪小,还不是校队的,看到易局(易江贵)他们在上面打球很羡慕。于是,暗自和自己发狠,告诉自己一定要打上校队甚至是县队。”孙三敏说。
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孙三敏终于如愿以偿进了校队。校队的教练是学校的体育老师,毕业于南京体院,以前是练田径的,专业素养很高。“他虽然不是篮球专业的,但对篮球有很深的理解,而且非常注重对我们身体素质的训练,让我们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这拨队员一想到他都很感激。记得他身体素质特别好,都50多岁了还参加十项全能比赛。”孙三敏说。
教练不在的时候,都是队长易江贵带大家训练。当年的江宁县中没有室内篮球馆,只有4片室外的水泥地球场,每天下午,篮球队都会早早地占领一片有树荫的场地。遇到天气不好,他们就会转移到学校礼堂里训练。“就是在两段阶梯看台之间的平地上,临时装个简易篮筐,照样能练得热火朝天。”孙三敏说。
孙三敏说,当年最高档的篮球鞋“大白蓝”7.7元一双,而且要凭正团级的证明才能在南京第一百货商店买到,“只有比赛时才穿”。
由于家靠着南京城,孙三敏和队友们有机会欣赏到高水平的篮球比赛。为了看场球,他们付出了不少。那时候交通不发达,晚上南京到江宁就没车了。“当年我们基本上都是到南京市体育馆看球,就是现在南京市全民健身中心那块地。晚上比赛完了我们都是坐车到中华门,然后从中华门跑回东山。”孙三敏说。
没想到等大家都退休,又做了一回队友
在孙三敏的记忆中,当年南京民间第一篮球高手莫过于“小白皮”,“‘小白皮’是他的外号,他个子不高,也就1.7米,皮肤很白,所以人称‘小白皮’。他的真名我记不清了,就记得他姓曹。他是南汽的工程师,江苏队叫他去,他嫌待遇不如南汽,就没去,一直在南京工人队打球。还记得他喜欢一个人摸黑练球,我们当时都去偷看他练球。”
孙三敏年轻时正赶上中国全民篮球热,不要说高水平比赛一票难求,就连江宁县队的比赛都卖过票。“还记得当年看球时遇到的老球迷,看过的每场球球票都留下来,一张张翻给我们看,讲起球来如数家珍。”孙三敏说。
高中毕业后,孙三敏和易江贵的工作都在江宁,两人一直在一起打球。易忠祥当了兵,后来转业回到江宁,算是重新回到了队伍里。去年,他们一起去横店参加了全球华人篮球赛,还拿了冠军。最近,他们又组成江宁元老队,到江都参加了第27届江苏元老篮球赛。
“真是没想到,等到大家都退休了,又聚到一起,做了一回队友。”孙三敏感叹道。当年的江宁县中校队队友,尽管很多人还一直保持联系,但想凑齐再打一场球,可是不容易了。“有的没有坚持打下去,有的岁数大了,再加上有病,没法打球了。”孙三敏说。
这次在江都,孙三敏是江宁元老队的队员兼教练。别看很多队员都一把年纪了,只要一上场,好胜心还在,有时为了一个球的判罚,都要和裁判争上几句。
喜欢和年轻人打球,尝到坚持锻炼甜头
孙三敏眼看就60了,可在比赛中还是满场飞奔,一般人上了岁数都是越来越喜欢在外面投,可他却依然突个不停,甚至还上演飞身抢断。更让记者诧异的是,孙三敏打了这么多年篮球,在这个岁数仍保持着对这项运动最纯粹的爱。单说抢断这一项技术,他就和记者侃了半天。
“其实我中途也有两年没打篮球,当时是工作有调整,比较忙,就搁下来了。这一停可不行,身上老感觉没劲,越不动越不想动,跑个步都喘。”孙三敏说。
能够坚持打篮球这么多年,孙三敏尝到了甜头,平时打完球都是一夜无梦睡到天亮,最近体检没有一项超标。孙三敏喜欢和年轻人一起打球,“和年轻人在一起,觉得自己也年轻了。”
易江贵比孙三敏大将近3岁,可依然能够玩倒立。
今年2月,在孙三敏的推动下,民光篮球俱乐部成立,将当年的老队友重新聚拢到一起。“我们俱乐部队员都没有什么恶习,打牌不赌钱,没人酗酒,打球动作也不脏。到这个年龄,还能在一起打球就是福气,健康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孙三敏说。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林强国
联系电话:025-84737000,联系邮箱:jubao@js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