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写下了在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南京晨报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相信》,聚焦各行各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创新实践,走进他们的人生,聆听他们的感悟。
刚过中秋的南京,白天气温还是比较高,就在这30℃+的上午,从古平岗十四所出来往家去的路上,今年8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走路带风、领队在前,一如他这一生从事的雷达事业一般,走在前、破难题、担挑战,从地面雷达,到机载雷达,再到现在感兴趣的天基雷达,一个又一个超级项目,正让祖国的“眼睛”看得更高、更远、更清晰。
每天跑40里路上下学
困难不在话下,“关键是我有能学习的机会”
“从家到初中的20里路,您一趟要跑多久?”“一趟一个半小时!这还是跑得快的!”
每天往返跑40里、常常忍饥挨饿、一跑就坚持了3年……说起那段苦到令常人难以理解的求学经历,贲德直言,自己都不知道当时才十四五岁的他怎么就能忍受得下来,而且即便如此坎坷难熬,贲德也从来没想过放弃,“我想我能够坚持把书念下来,主要是我对念书感兴趣,而且我学得很好,学得越好越想学下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即便生活很困难,但都不在话下,关键是我有能学习的机会,我就非常高兴”。
贲德出生在东北吉林一个贫寒的农家,吃不饱穿不暖是他们家的常态。按理说,当时条件下贲德是没有可能念书的,但好在,他打小就在念书上颇有天赋,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年年第一,后来被保送到吉林九台初中。九台初中距离家有20里路,按照当时规定,对家庭条件特别差的同学,学校可以免除学杂费,但住校每月七块五的伙食费还得交。贲德记得,当时父亲就撂下一句话,“能不能念下去就看你自己的了,看你能不能刻苦”。至此,贲德长达3年的“跑路上学”就开始了。
现在,贲德还对那段特别的“上学记”记忆犹新:有一年夏天早上才4点多,贲德就已经收拾得差不多准备出发,突然发现,西边的天空黑咕隆咚,正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而学校就在西边,当是想着不能淋雨,淋雨可能还会生病,可不好耽误,所以贲德把课本用一块方布一包,再把布包扎在腰上,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冲出了家门,而跑出去不远,他就一如往常般把鞋子脱了下来,两手提上鞋就继续撒丫子跑了起来,“我那时候从来没穿过买的鞋,都是母亲做的布鞋,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姐姐,鞋坏了就很难有新的,所以离家不远,我就瞒着家里把鞋脱了”。当贲德刚跑进学校大门,雨就哗啦啦下了下来,“然而到中午,我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所以那天我午饭又没吃,下午上完课就又继续跑回家,那段时光我是忍饥挨饿,一点都不夸张”。
因为上下学费时间,贲德上学时就要求自己一定要学习认真,上课时一秒钟都不敢走神,“不然放学回家天都黑了,农村又没有电,我哪有时间去复习”。而贲德的家庭作业也都是利用课间休息做好,“同学出去玩,我在写作业,我在班里学习是最好的”。
贲德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在那艰苦年代,他的父母从来没有因为经济困难就让他辍学,去挣钱养家。“我当初年纪小,觉悟还没有那么高,小时候念书的目的也很朴素,就想将来我有本事,我要使我的父母生活得好一点,后来随着年龄增加,知识增加,眼界也拓宽了,我想我要学好本事,报效国家。”
贲德(中)在工作中。(资料图片)
白手起家1个月做出振荡器
“(做好)第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命运”
揣着报效国家的念头,高中毕业的贲德报考了也在东北的哈工大,一所在老师口中当时中国最好的三所工科大学之一。但在入校的第一学期,贲德这位“好学生”就遭遇了当头一棒:在这学霸云集的学校里,不仅学习比他优秀的人多的是,而且大学的教学方法和中学完全不一样,大家都是在阶梯教室里面上大课,听老师讲课好像内容讲得不多,但是回去一翻书,其实好多页已经讲过去了,所以一开始他都学得非常吃力。
但这边刚刚适应,那边新的变化又来了!在哈工大,贲德一开始入读的其实是电机系,一年后,学校响应国家发展需要,从电机系转了一部分学生到无线电系专攻雷达专业,贲德就在其中。专业突换,但贲德一点情绪也没有,在他看来,虽然电机系是学校的老牌专业,师资力量强,无线电系刚成立,不仅专业教学设备少,而且自己在接触这个专业前连雷达这一名词都没听说过,在学校也没见过雷达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仍旧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可以接触到无线电领域的尖端技术了”。也因此,贲德学得特别认真。
时间一晃毕业,贲德从“冰城”被分到了素有“火炉”之称的南京,入职第十四研究所——当时国内最强的雷达研究所,但似曾相识的落差感又水灵灵地来了一遍。刚入职,一开始还因专业对口挺高兴的贲德又有点失落了:单位布置给他的第一个任务竟然不是搞雷达,而是在一个月内做一个特种仪表里的振荡器,还是一个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振荡器!
好在,毕业前系主任的话一直被贲德牢牢记在心里:你们到工作单位做的第一件事情很重要,只有把第一件事情做好了,别人才有信心把第二件事交给你,如果你第一件事情没做好,别人再交给你事情就有所顾虑了。想着自己刚开始工作,什么工作对自己来说都是重要的,既然一个月要做出来一个振荡器,贲德就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
向别人请教?可是找不到别人,那只有向书本请教。幸运的是,贲德在图书馆找到了一本近200页厚、就讲这种振荡器的书,但是是俄文版的。其实大学是教过俄文的,但因和外边交流机会少,用处不大,俄文不怎么受学生重视,“好在不管功课是否重要,我都一样对待,不仅在课本上学,我还找俄文报纸、杂志来看,所以我的俄文水平是能看书的,不然的话,我的第一件事就难了”。对此,贲德一直感到非常庆幸。
拿到书,正是南京七八月天气,热到一天24小时汗流不止,蚊子还厉害,当时还住在招待所的贲德就夜以继日地看书,人坐蚊帐里,脑袋伸外面,用了两个星期,终于把振荡器公式原理吃透,并在一次次设计和调试中终于超额完成任务。“现在想来,如果第一件事情我做得很一般或者完成得不太好,领导就不可能再叫我去搞相控阵雷达、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我也就不可能接触到世界上的前沿技术,不可能参与重大工程,我觉得,第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命运。”
耗时9年研制出“争气雷达”
“你不掌握你就没有发言权,你就受制于人”
贲德参加工作后,主要负责两个重大任务的推进,一个是相控阵雷达的研制,耗时8年,随后是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研制,耗时9年。这两项技术在雷达领域里是最重要、最实用的技术,支撑着我国目前所有的雷达建设。但在当年刚接到这两项重大项目前,贲德对它们是一点都不熟悉的。
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究相控阵雷达,到60年代末才有产品逐步问世,所以贲德在哈工大学习时连这个雷达的名词都没听过,西方的文章又全是英文,而自己学的却是俄文,没办法,活人不能让尿憋死,贲德只能凭借学俄文的经验先从语法下手,一个星期天的早上,他吃完早饭就开始看语法书,除了中午吃饭外,中间不休息,到当天晚上就把这本书看了个大半,并又花了几个晚上把书全部看完,接着贲德又开始死记硬背记单词,尤其是把跟雷达相关的常用单词都抄在小本子上,有空就拿出来看,甚至在食堂排队打饭的间隙也要抽空看两眼背几个词,就这样,贲德硬是靠着这种生猛的学习法,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就达到了借助词典能比较顺当看英文资料的地步。
1988年夏天,雷达在安-24(AH-24)飞机上进行安装调试。(资料图片)
而研制机载雷达的时候也是,让一个研制地面雷达的主力军突然搞起了“空中业务”,这种跨度让当时团队前前后后林林总总开设了七十余项课题以展开前期研究,此外,生产的事也让人头大,在飞机前端那点紧凑空间里安雷达,不仅对重量和能耗有要求,所设环境也极为严酷,所以列出来的问题和困难很多,看得人头皮发麻。更让人生气的是,当年美国曾答应了中国向其购买机载雷达的需求,但最终对方却出尔反尔。
一切从零开始,何等艰难,可是,瞬息万变的国际风云用现实告诉我们,核心尖端技术,靠别人是往往靠不住的,只能靠我们自己。
所以,在那海拔1500米的基地,即使没条件洗澡、睡的是木板,即使冬天-20℃,冷风刺骨,在研制的8年时间里,贲德七进深山,每次一去就是大半年,和团队一起铺设出面积达800平方米、天线单元达8192个的“巨无霸”——相控阵雷达;还有那机载雷达,在外场试飞时贲德就遇过两次空中险情,慌乱时刻,“一切就听天由命吧”,贲德想着,好在,最终我们还是把机载雷达研制出来了,因有美国“遏制”在前,当时它也被誉为“争气雷达”。
正是吃过研发的苦,也尝过胜利的甜,现在再谈起西方对我国的“卡脖子”挑战,贲德非常希望,我们能继续在科技创新上多下功夫,使我们国家的技术能在各个领域内都有话语权,“这样,我们国家的腰杆就硬了,你不掌握(尖端技术)你就没有发言权,你就受制于人”。
2021年,江苏省政府授予贲德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而为鼓励创新,贲德将所获奖金100万元全部赠予十四所设立“贲德院士创新奖励基金”,用于定期奖励为推动十四所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各类创新型人才。
跑遍江苏各县小学做科普
“现在听了你的报告,我们要当科学家”
别看贲德是位“大院士”“大先生”,但是江苏省内几乎每个县的小学他都去过。去干什么?很简单,就是给孩子们做科普!
院士进小学做科普,这不多见!所以每次作完报告后,贲德的身边都异常热闹,孩子们总是热情地把贲德围起来,把“十万个为什么”抛向他们眼前的这位“大咖”,有时现场氛围过于热烈,贲德的助手还要再帮忙单独接待一批,把孩子们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保证个个有回应。
贲德与晨报小记者交流。记者 刘彩云 摄
在贲德心中,做好科普工作意义重大,尤其是青少年科普,更具实际意义,“我曾经在扬州一个学校做科普,一些同学后来就反映,说以前我们想当明星,现在听了你的报告,我们变了,我们要当科学家!”听着孩子们豪气的话语,看着孩子们真挚的眼睛,贲德常常倍觉有力,“我觉得这就是做科普的实际作用,国家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竞争,关键是创新竞争,而创新的基础在于群众科学素质,大家科学素质提高了,创新的氛围环境那是不一样的”。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贲德1963年步入十四所开始,60多年来的每一个日日夜夜,60多年来的每一次攻坚克难,都在用无声的事实不断强化着这句话的含金量。关关难过,关关过。现在,当面临第N次的挑战,耄耋之年仍奋战在雷达事业一线的贲德希望,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够继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毅力、永葆学习的状态,在前行之路上披荆斩棘、勇攀高峰!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好品德、好本事、好身体,这言简意赅的九个字是贲德对青年的嘱托,“有了这三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一如一路走来,1970年—1977年,接手相控阵雷达研制,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特等奖,1980年—1989年,接手挑战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研制,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是勇于跟困难掰手腕的贲德,他说,“要提高本领,就要勇于实践,有了本事才能干大事,才能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才能体现你自身的价值”;是善于投资自己的贲德,他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本钱是用来投资的”,无论研究任务有多紧张、多高压,他仍坚持每天早上跑个3000米,彼时家人尚未起床,他就已满身大汗到了家;是对家人充满爱意的贲德,他说,“歌里唱着军功章有你一半有我一半,我想我的军功章上有我30%,但有我老伴70%,我感谢她对我无条件的支持”……
如今,我国雷达事业已经从跟跑、并跑向领跑前进,而贲德和团队正在向着更先进的新型雷达奋力攻关,相信未来,祖国的“眼睛”一定能看得更高、更远、更清晰!
【时代记录】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开启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发展成熟、科技创新投入要素加速聚集、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等情况。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聂龙妃 刘彩云 吴旭渤
摄影 潘菲 万博洋(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