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成岗 王岩 张涛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部署,徐州锚定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要牵引,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抓好改革任务落地,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成效,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9月27日,“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在前列·设区市市委书记访谈”采访团来到徐州,倾听铿锵有力的改革强音,感受奔涌而来的改革热潮。
深学细悟笃行促改革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徐州如何通过深学细悟笃行,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
宋乐伟:新征程上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刻理解把握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真正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学习贯彻到位,更加自觉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学深悟透,在对标对表中锚定改革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我们迅速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进行传达学习,部署开展学习研讨、专题培训、宣传宣讲等活动,并通过举办淮海大讲堂、推出“一把手话改革”访谈节目、在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等,全面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积极开展学习研讨,市委组建宣讲团开展80场集中宣讲活动,全市累计举办各类宣讲活动3800余场。
突出目标引领,在谋深谋细中明确改革路径。我们紧扣“四个走在前”“四个新”和“4+1”等重大任务,通盘谋划“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一子落满盘活”的关键环节,围绕18项重大改革课题开展调研并形成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市委《决定》,列出15部分52项任务,明确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按照5年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狠抓推进落实,在敢闯敢为中展现改革担当。我们始终把建设中心城市作为徐州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将改革着力点放在筑牢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根基、增强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能力、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品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上,更好担负起“拓展江苏发展纵深、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的重任。
完善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作出总动员、总部署,强调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对全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徐州将如何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宋乐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聚焦市场活力深化改革,更大力度培育发展经营主体。一方面,我们将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近年来我们大力支持徐工深化改革,徐工有限完成整体上市,徐工汽车混改稳步推进,今年1—8月徐工产值同比增长6.7%。另一方面,我们将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善民营企业发展支持政策制度。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将工作力度转化为经营主体的“体感温度”。
聚焦产业转型深化改革,更实举措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着力健全完善“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推进机制,建立高位统筹推进、专班高效运转、工作调度推动、发展质效评价、集群要素保障和精准服务“六项机制”,将板块和园区纳入专班,“攥指成拳”形成工作合力。着力健全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市场化招商新模式,完善重大产业基金运作和监管机制,构建全周期基金矩阵。着力健全完善产业集群优化提升机制,主要包括健全提升优势产业稳固领先、战略性产业壮大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加速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更高水平建设区域科创中心。我们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把牢教育综合改革的着力点,高效运行校地联席会议制度,深化与大院大所对接合作,进一步完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市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牢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点,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打造以云龙湖实验室为代表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探索建立“拨投结合”“投贷联动”机制,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把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点,不断优化“彭城英才计划”政策体系,持续打响“彭聚英才、城就未来”城市品牌。
聚焦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更大格局打造双向开放高地。我们将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中间品贸易、海外仓等新业态,培育工程机械、电动车等跨境电商产业带,支持国际邮件互换局和空港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开通“9610”模式。健全开放平台体系,提升淮海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运营质效,推动自贸联创区发展壮大。
在区域重大战略中发挥支点作用
记者: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徐州将如何抢抓重大战略叠加机遇,在区域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扛起更大担当?
宋乐伟:今年全国两会上,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我们将抢抓这一重大机遇,加快打造“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更深层次推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主动策应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实施,切实发挥好徐州在区域重大战略中的支点作用。
持续增强城市能级提升引领力。我们将围绕提升城市能级和经济首位度,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市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能力。立足当前,统筹完善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制度机制,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着眼长远,持续提升板块贡献度,构建县域经济、城区经济和园区经济各展所长、竞相发展新格局。
持续优化功能品质提升承载力。我们将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着力构建智慧高效城市治理新体系,做强做优交通枢纽、创新就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我们将以全面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健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强化首发经济、会展经济、数字消费等政策供给,积极拓展消费场景,不断丰富服务产品,努力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
持续推进协同发展提升凝聚力。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机制,携手推进跨省跨市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落地落实。健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推动区域交通“一张网”越织越密;完善产业深度合作机制,推动区域产业“一条链”越延越深;健全社会事业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区域群众“一家亲”越走越近;完善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深化平安联创、矛盾联调、治安联控,推动区域治理“一盘棋”越下越活。
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徐州将如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宋乐伟:人民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必须坚持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改革中进一步践行为民造福本质要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易淹易涝历史顽疾,我们实施175项积水点治理工程,目前已发挥效益150项,惠及百姓70余万人,得到了群众充分认可。我们感到,推进改革关键是把听民意、惠民生、得民心结合起来,做到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在改革中进一步担起文化建设时代使命。我们精心打造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优秀文化中促进文化繁荣。今年以来,全市重点旅游景区接待量、游客消费总额分别增长30.1%和28.3%。我们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实现以文惠民、以文兴业。
在改革中进一步厚植生态环境绿色本底。我们将加快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擦亮“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名片。
在改革中进一步筑牢安全稳定坚固防线。我们将全面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和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风险防控“四项机制”,妥善化解安全生产、政府债务、信访稳定等领域风险,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