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以省会担当推进改革攻坚建设美好南京——访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
2024-09-23 06:41: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开栏的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对我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作出全面部署。从今天起,新华日报全媒体推出市委书记访谈专栏,邀请13个设区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结合各地实际,畅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和思路打算,敬请关注。

□记者 颜芳 管鹏飞

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紧紧围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谋划改革落实,全省各地结合实际,围绕全会《决定》拿出任务书、绘制路线图。近日,“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在前列·设区市市委书记访谈”采访团来到南京。

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表示,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南京将紧紧围绕重大使命任务和省委部署要求,以改革攻坚率先突破南京发展最为迫切的事项,推动高质量发展、激活高效率创新、扩大高水平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高效能治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南京更大贡献。

率先突破最为迫切的改革事项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动员全省上下坚定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南京将如何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韩立明: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必须在全局中把握更高站位,在谋划时展现更宽视野,在落实上体现更大力度,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率先突破发展最为迫切的改革事项,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围绕党中央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重大任务,南京要通过改革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化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释放社会活力、筑牢安全底板,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推动产业和城市整体数智化转型,积极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具归属感的民生幸福城市,加快形成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南京制定实施“十项攻坚性任务”,包括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好用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深化低效闲置存量资产盘活利用、支持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等。

最近,南京有4件大事喜事具有全局性意义。一是《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为谱写“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明确了“施工图”;二是总投资百亿元的扬子扬巴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建设,为产业强市建设注入新动能;三是总投资152亿元的南京北站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对南京形成“三场并设”“三站联动”格局、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意义重大;四是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试点、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筹建正式启动,为南京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新平台。我们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建设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

记者:建设科创中心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省委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南京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如何通过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来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韩立明:2023年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意见支持南京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南京提升创新能级提供了重要支撑。一年多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带动南京在城市科技排名、原始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创新主体活力、创新生态这5个方面加快提升。南京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居全国第四位,全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升至第六位,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升至第九位;29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居全国第三,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广域确定性光电融合网络、6G无蜂窝广域覆盖等全球领先的原创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初见成效;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36万家,两类企业总数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

这次省委全会再次强调支持南京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蕴含着提升我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扬子江城市群牵引带动功能的考量。南京将扛起责任,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奋力建设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长三角不可或缺的原始创新策源地、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南京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贯通,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一体设计,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一体发力。

具体举措包括,探索技能与学历教育贯通发展,与在宁高校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为平台、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转化机制;完善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体系,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市域实现机制;推进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探索建立“拨投结合”“投贷联动”机制,发展耐心资本,构建共生共荣的创新生态。

加快形成万亿级、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记者:国家对南京产业发展的定位是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今年南京产业强市建设有哪些新亮点?下一步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有何新举措?

韩立明:今年,南京锚定产业强市目标,统筹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主承载区,呈现重大项目加快落地、集群强链深度推进、未来产业超前布局、行业标杆竞相涌现的良好态势。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华天封测等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塞拉尼斯、霍尼韦尔、金佰利等知名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小米华东总部、博西家电全球研发中心等投用;钢铁、石化产业在迈向价值链高端和“减油增化”方向深耕;上半年,全市未来产业营收增长20%以上,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1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13家、增量全省第一。

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是国家赋予南京的定位。我们将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不动摇,放大“两业”融合、数实融合等特色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巩固支柱产业竞争力,努力建成特钢材料、精细化工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联动力,争创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加速布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优势赛道产业项目;增强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落地一批区域和功能性总部、平台型企业和持牌金融机构,营造优良产业生态。

对南京而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要做能做的事,更要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我们将着力加快培育一批万亿级、五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全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挑更重的担子。

建设体现美好生活的“四个之城”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南京采取哪些举措来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韩立明: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尺办实事。我们将紧盯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出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建设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

建设更有民生温度的幸福之城。突出就业优先、全龄友好和基础民生建设,构建均衡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打造乐业安居、适老宜小、同心共治的“15分钟生活圈”,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实施青年“优学、优业、优居、优育、优享”工程,让全体市民共享高品质生活。

建设更有文化厚度的魅力之城。以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积极保护为原则,加强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系统活化利用,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促进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彰显“自然山水韵、古都文化魂、国际现代貌”的城市特色。

建设更有风景气度的生态之城。突出南京“绿、文、城”特色要素,系统保护长江绿色生态带和十大生态功能片区,加强秦淮河、紫金山、老山、石臼湖等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不断提升群众生态获得感。

建设更有韧性强度的平安之城。围绕形成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完善“一网统管”体系,统筹开展全要素、全过程、全空间的安全风险防范,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设施空间布局,努力建设全国领先的安全韧性城市。

标签:
责编:路航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