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江苏教师年度人物”遴选推荐结果出炉,50名(组)教师当选。他们有的创新探索,带领学生科研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有的扎根乡土,为农村孩子搭建梦想的舞台;有的千里奔赴,续写教育援陕、援疆、援藏新华章;有的乐教善教,30年如一日爱护“折翼的天使”……他们默默耕耘在各自岗位,用实际行动弘扬教育家精神。
孜孜以求,科研报国不负使命担当
“你能为国家做什么贡献?”这是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黄和教授经常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面对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生产菌株“隐甲藻”长期依赖进口的痛点,黄和坚持自主创新,率先开展新藻种DHA油脂制备和产业化研究。他带领学生日夜攻关,助力我国DHA产品的品质、技术和生产效能显著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进入其课题组的学生以扎实的科研素养,迅速成为该领域学术骨干。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这是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宏平从教37年来始终坚持的科研原则。他和团队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传统林业装备,构建了立体林业作业装备体系,解决林业机械领域痛点和难点问题,先后研发出7个类别18个型号的多元化、系列化林业病虫害专用防治装备,形成的系列成果推广至全国,产品出口至印度、阿尔及利亚等14个国家。
今年3月15日,中国职业教育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柬华应用科技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跨出了我国“职教出海”第一步,其间离不开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杜曾慧老师的付出。从到达柬埔寨,再到修建校区、招生、正式开课,约2个月时间里,作为中方负责人的她忙个不停。与此同时,她牵头建成全国首个“中文+职业技能”境外师资库,为老挝、柬埔寨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本土师资1185人。
扎根沃土,为乡村孩子筑梦点灯
教师留不住、学生往城里跑,是地处泰兴市东北角的乡村学校古溪初中曾经的痛点。校长尹国东放弃了3次进城机会,坚守学校31年。校园环境差,他就带头打扫楼道、捡拾垃圾;学生基础差,他带领教师以心换心,从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其自控力和自信心着手;课堂效率差,他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着力培养教师队伍。一天天坚持,一点点改变,这所学校终于实现了精彩蝶变。
一位乡村小学的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改变?万绪波用7年时间探寻答案。2018年2月,万绪波调任连云港市九里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这里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80%,看护问题成为最大的民生难点。在他的带领下,一批教师组成志愿服务队伍,用心陪伴留守儿童成长。截至目前,万绪波所带领的“红珊瑚”志愿服务团队成员已增至78人,设有艺术、体育、非遗等20余门公益课程,累计志愿服务9000余人次。
对于患有先心病的农村孩子来说,优质医疗资源一直较为稀缺。2014年,南京医科大学教授李庆国带领团队发起“心佑工程”,前往农村及偏远地区,把患有先心病的孩子找出来并带到医院治疗。从苏北农村到青藏高原,从炎炎夏日到寒冬腊月,这些年来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截至目前,“心佑工程”团队成员足迹已遍布新疆、西藏等16个省(区)200多个市县的农村和偏远地区,筛查10万余人,免费救治1700名先心病患儿。
千里奔赴,谱写新时代“山海情”
多年来,江苏一批批对口支援西部的教师以大爱和情怀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帮助大山里的孩子实现梦想。
2022年7月,中组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在此背景下,来自江苏的22名校长、55名中层管理人员和教师不远千里奔赴陕南,开展为期3年的教育支援,帮助大山里的孩子成长成才、实现梦想。
“她就像我们雪域高原美丽的格桑花一样,坚韧顽强,让我们的教育园地缤纷多彩!”这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中学副校长史可睿对教师徐红芬的评价。从江南水乡到伊犁河畔再到青藏高原,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教师徐红芬用爱心浇灌祖国的花蕾。2013年,组织安排她去新疆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她任教“武进班”,以点带面提升教学水平。2022年“组团式”帮扶启动后,她和丈夫一起在青藏高原扎下了根。
作为江苏省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干部人才,东台市实验中学教师吴志勇在雪域高原奏响了“格桑茉莉共芬芳”乐章。2022年6月,他来到拉萨,担任拉萨市第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他多方奔走,争取资金3000万元,极大改善了师生学习生活条件。他集思广益,狠抓质量,去年该校初三毕业生达内地班分数线人数位居拉萨第一。
胸怀大爱,用心浇灌每一朵花蕾
一直精神饱满,始终积极肯干——这是扬州市育才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对郑黎丽最深的印象。从教35年,郑黎丽与孩子们真心相伴每一天,全力答好“爱生”这道题。她曾扎根乡村15年,探索乡土游戏实践之路,让乡村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她为特殊孩子量身定制支持策略,有效推动区域融合教育发展。
对残疾孩子来说,她既是老师,又是妈妈。镇江市特教中心教师王玉兰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30年来,她默默关心呵护该中心每一个残疾孩子。面对特教学校中认知能力弱的孩子,她用超常的耐心,手把手地从简单的1、2、3教起。面对生活严重不能自理、长期居家的孩子,她坚持以个别化教育形式送教上门,风雨无阻,用爱践行“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
34年如一日,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心理教师杨静平长期奋战在心理教育一线。从1999年开始,她积极投身“陶老师”工作站、“宁教授”工作室等心理志愿服务项目,线上线下服务国内外家庭和个体总计约100万人次,救助危机中的孩子与家庭累计131例。
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