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土改破冰,农民期待更多获益
记者 颜 芳
“这事不会变吧?”自2月常州市武进区首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网挂牌拍卖以来,有意买地的企业主何银庆就不断向人打听。这是江苏近20年第一块推向市场的集体土地,它的入市交易终结了我省集体建设用地不能买卖的历史。
作为全省唯一、全国15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地区之一,武进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上市交易、可抵押转让。
土改破冰,让曾创造辉煌的土地再次释放活力,赋予农民更多权益,武进的探索值得关注。
(摘自《新华日报》2017年3月24日2版)
记者 范玉贤 刘春
【重访】
8月22日,常州双盛精密锻造有限公司车间里,50多名员工有序作业,将钢材原料烧得红红的,再放入模具中,挤压成型,冷却后打磨边缘,制成锻造零件。公司负责人何成铭说,要赶在9月1日前,将5000个锻造零件交付给上游企业。今年上半年,企业总订单量超2000万元。
双盛公司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蒲岸村,公司“脚下”的土地7年前作为武进区首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网挂牌拍卖,何成铭的父亲何银庆是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30万元/亩的底价,获得这块10.8亩地50年使用权。“村里土地不愁没人要。”蒲岸村原村支书殷德强介绍,像双盛公司一样买下土地使用权的企业,村里现有39家,总出让面积约342.1亩。
以前,企业使用村里的地,主要由村委会集中收租金。2014年底,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启。作为全省唯一获得国家批准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地区之一,武进区大胆改革,让村民和村集体实打实受惠。以蒲岸村为例,如今算上本金以及每年增值,每亩地较入市前收益上涨2000多元。
首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之路走通后,武进区有更多农村土地资产被激活。目前,全区10万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中,约有7万多亩入市。“除因规划等原因不能入市的2万多亩土地,能入市的基本都入市了。”武进土地收储中心主任徐林介绍,按一亩地8000元到10000元的收入来算,每年累计为镇村集体带来7亿至8亿元收入。
多年来,围绕农村土地入市,武进在实施主体、价格形成机制、网上交易平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等方面探出一条新路。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武进农村土地享有与城市土地一样的入市权利。
在改革探路过程中,武进不搞“一刀切”,把入市的选择权交给村集体和企业。村集体内部可共商共议,按需选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入市交易,抑或维持现有租赁现状。企业买下入市土地的使用权后,再也不用担心厂房下的土地“变卦”——村里随意涨租金或将土地收回,对未来经营预期更稳定,而且这块地变成了“活资产”,可转让,可出租,还可以与国有建设用地一样到银行抵押贷款。
在农村土地的利益链条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武进区坚持“两头均衡,做大中间”。政府与农民是“两头”,“中间”是镇、村集体。增值收益主要留给镇、村集体,做大集体经济,由镇集体通过生态补偿方式统筹各村发展,由村集体通过股份分红,实现可持续的二次分配。
以蒲岸村入市交易的第一块地为例,这10.8亩地324万元出让收益里,减去区政府按照20%比例收走的约64万元收益调节金、企业办不动产证的8万元费用、镇里补给村里的7万多元失地农民补偿保障基金后,剩余的收益都归镇、村集体。
武进区还明确,村土地入市净收益作为集体积累,不得直接分配,只有保值增值产生的收益,才能用来分红。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保障收益细水长流,让农民能长久地从土地上受益,而不是做“一锤子买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农村土地入市改革成功后,武进继续书写“后半篇文章”,对“土地收益怎么用”进行新探索。2021年以后,工业用地价格从30万元/亩调整到40万元/亩,上涨的10万元/亩全部用于保障农民利益。从今年起,工业用地调节金从20%降为10%,多出来的调节金由财政统筹,用于农民社保和生态补偿。为完善国家和集体之间的分配机制,让农民集体合理享有土地增值收益,武进又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一次性提取5万元/亩的资金给村集体,预计每年可使全区农民增收1.5亿元。
勇当改革闯将,武进继续在改革前沿探路。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进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武进将组合运用“增减挂钩、同一乡镇布局调整、工矿废弃地复垦、低效用地再开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工具,促进建设用地集中化、规模化、高效化利用;统筹园区更新、城市更新和农村更新,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成立镇级强村公司,通过参股投资标准厂房等方式,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在自建区集中居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